前言
泱泱中華五千年曆史,為世界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被評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國唯一一個真正流傳至今的文明。期間的歷史跌宕起伏,有諸如漢唐盛世,產生了現在極為流行的一句話:“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名言以及遍佈全球的唐人街;也有元朝以及清朝等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最終被中華文明同化的場景;也有近代清末民國掉進深坑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悲慘際遇....
回頭想想,曾經強大無比屹立於民族之林的中華民族為何在近代一步步落後於西方國家,最後慢慢滑向深淵,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苦難之中?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此處作者僅僅表述自己的一些想法,肯定會存在管中窺豹,略見一斑的侷限,歡迎大家留言討論。下面作者通過幾個方面展開自己的觀點:
封閉的地理位置是一把雙刃劍
開啟地圖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地理位置是相當的優越了:東面和南面是大海;西南是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西面和北面是茫茫的戈壁以及沙漠;而東北地區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原始森林叢生,人口稀少的蠻荒之地。
這對古代中華民族的中原文明來說是天然的地理隔絕,也讓大家津津樂道的亞歷山大大帝的馬其頓方陣與秦軍的秦弩大軍的對決變成了關公戰秦瓊。此時的中華文明只需要想盡辦法擋住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騷擾與侵略即可。於是從秦始皇開始,經過歷朝歷代的努力,發動上帝工程,付出巨大代價後修建了世界第八大奇蹟的長城,至此在大多數時間裡,遊牧民族沒辦法南下侵略中原,至此,完整的地理隔絕基本形成。
在這種環境下,中國發展起了農耕經濟,在農耕領域中國點滿了技能點,男耕女織的社會形態基本形成,這種形態在中國封建社會存在了幾千年,為中國的穩定以及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地理隔離帶來了統治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的同時也帶來了閉塞與隔絕,中華文明大多數情況下只能靠自身孵化以及升級,很難吸收其他地區文明的經驗以及成果。到了近代這種隔離愈發嚴重,後來發展成閉關鎖國,成為了阻止中華文明騰飛發展的客觀和外部原因。
當後來歐洲人使用堅船利艦敲開中國大門時,一切的地理隔離都顯得毫無意義了。
成也蕭何敗蕭何的兩種制度
看到這個標題,大家一定在想到底是哪兩種制度呢?其實很多人已經猜到了,而且是大家特別熟悉的兩種制度:重農抑商以及科舉制度。
再回到標題,為什麼這兩種制度會被評價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呢?其實這兩種制度的形成有著很深刻的社會原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兩種制度都給中國民族的強盛提供了充足的動力。
首先,古代生產力低下,農田糧食產量有限,稍微遇到點戰亂或者天災,就會出現大量的流民以及災民,這種情況下必須保證農業生產的人員供給,進而保證糧食產量。所以此時作為分散農業人力資源且在當初社會條件下並不是十分重要的商業自然受到排擠和抵制,成為了當時的下九流。
其次,在科舉制度出現之前,中國的官員選拔經歷了世卿世祿制、察舉徵辟制以及九品中正制。這三種制度都有一個極大的弊端,就是將官員的選拔範圍集中在了上層階級,使得普通的平民百姓以及寒門弟子很難有出頭之日,而且這種階級固化帶來的問題就是門閥士族興盛,到了隋朝,大門閥已經成為了威脅皇權的重要勢力,為了削弱門閥,打破士族對官職的壟斷,開始施行偏向寒門取士的科舉制,使得社會中下層有才能的人得以進入上層,施展自己的才能。
就這樣,中國古代在這兩種制度的加成下,達到了封建文化的巔峰,取得了無數的成就,造成了璀璨的中華文明。
但是日中則昃,月滿而虧,隨著時間的發展,社會和科技的進步,這兩個制度不僅沒有與時俱進,反而成為了中國社會前進的絆腳石。
再回頭看看這兩個制度,重農抑商在農業產量不是很高的年代是一個保證民生和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保證了國家根基的穩固。但是隨著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農業上人口需求就不像之前那麼迫切了,反而經商受到抑制使得中國的商業發展受到很大的影響,資本主義萌芽萌發的太晚且進一步發展的環境非常惡劣,就更不用說形成當初荷蘭崛起成大國時候那種超高的金融資本和金融體系了。以近現代歷史的經驗來看,任何東西的發展缺少了資本的加持,成功率以及效率都會大打折扣。
再者就是科舉制度,雖然科舉制度使得人才選舉制度更加公平,使得更多的人才尤其是寒門子弟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人能盡其才,但是科舉考試本身制度的僵化,甚至後來出現了專門的八股文,使得科舉考試日趨流於形式,且考試僅考察文學能力,而忽視了其他能力,使得其他方面的人才很難在科舉考試中有所發揮。
這在古代科技發展緩慢的時期看不出差別,但是到了近代科技飛速發展,英國人領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了蒸汽機時代;後來德國人引領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啟了電氣化時代。在國外日新月異,科技騰飛的同時,中國正在科舉的八股文中無法自拔,統治階級也自詡為天朝上國,對外面的進步視而不見,這一反一正,進一步拉大了中國同西方的差距,為後來中華民族跌入深淵埋下了伏筆。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正常來說,如果世界科技發展,那麼中國藉著這股東風,應該也能發展個七七八八,雖然無法稱雄世界,但是自保還是綽綽有餘的。但是此時政府的一個政策的頒佈,徹底將僅存的希望破滅了。這就是被後世所詬病的閉關鎖國政策。
閉關鎖國政策,指閉關自守不與外界接觸的一種國家政策,嚴格限制對外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交流,是典型的孤立主義。清朝由於施行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與西方交流中斷,導致中國遠遠落後於西方。
其實從明朝開始,中國就已經有閉關鎖國的政策了,而且中國的閉關鎖國經歷了“三閉三開”。
首先明朝受到倭寇的騷擾,不勝其煩,朝廷下令實施海禁政策;後來倭寇襲擾漸漸消除,海禁政策有所鬆弛,後來就有了隆慶開關,海禁解除,海禁的解除為中外貿易與交流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局面。
後來到了清朝,為了防範退守臺灣的鄭成功反攻,以及沿海民眾透過海上活動接濟反清勢力,清朝也實施了海禁政策;然而隨著臺灣的收復,康熙帝決定廢止海禁,開海貿易,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海上貿易又逐漸發展起來。
如果歷史就這麼發展下去,可能會是另外一種結局,但是此時的乾隆皇帝卻跳了出來。乾隆時期,英國東印度公司等殖民者對中國進行滲透,為了防範殖民者對沿海地區的破壞,再加上乾隆皇帝自詡天朝上國,盲目自大,乾隆皇帝以海防重地規範外商活動為理由,除了廣州外關閉了所有外貿和交流通道,從而開始實行全面防範洋人、隔絕中外的閉關鎖國政策;
而就是這最後一次的國門再次開啟,卻成為了中華民族苦難的開始,西方列強靠著堅船利艦撬開中國的大門,隨之而來的就是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以及工業品傾銷,中國傳統的工商業和製造業在強大的資本主義生產力的打擊下,損失慘重,再加上鴉片的輸入,使得中國的國運逐漸衰落,逐漸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慢慢滑向了墮落和苦難的深淵。
從上面可見,閉關鎖國並沒有保護中華民族免受外來侵略,反而將先進的技術和生產力拒之門外,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溫和的改革無法改變制度的腐朽
期間清廷中的部分有遠見的人,在國門被開啟後接觸到了外面的先進事物,感覺應該學習和吸收外國的先進科技和生產力來改良中國進而拯救中國,於是發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的出發點是好的,而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一批近代企業拔地而起,為後來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救亡圖存的洋務運動無論對當時還是對現在,均產生了深遠影響。對當時風雨飄搖的清朝和中華民族產生了深遠的意義:
- 洋務運動推動了近代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 洋務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
- 洋務運動打開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
- 洋務運動促使了國防的近代化。
洋務運動興辦的實業
雖然洋務運動對當時的中國有著深遠的意義,但是其侷限性同樣非常明顯。
在洋務運動中,洋務派雖然自我標榜“自強新政”,但由於他們都是封建傳統思想的衛道者,根本無意於學習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只主張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極力反對對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進行任何形式的變革,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國的藩籬中自認為有所新創而洋洋得意,所以最終也沒能在外國侵略者面前表現出“自強”、“中興”。相反,在列強侵略勢力的進攻下,這些封建思想的衛道者們所舉行的“壯舉”迅速歸於失敗。
甲午海戰的失敗徹底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事實證明,行將就木的封建主義是沒辦法透過溫和的改革而起死回生的。
不徹底的革命後留下一地雞毛
辛丑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陷入了深淵的最底部,此時的中國已經沒有辦法透過溫和的改良來拯救自己了。
既然溫和的改革沒辦法改變中國的命運,那麼只能寄希望於革命了。而革命的方式要麼從下往上革命,要麼從上往下改革,而近代史上,中國改革和革命的時機都成熟得很晚,而且阻力很大。
1905年8月20日同盟會才成立,在那之前,洪秀全的太平天國起義,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搞的洋務運動,梁啟超、康有為主張的戊戌變法,都沒有真正觸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沒有解決當時社會的根本矛盾,這充分體現了封建階級的侷限性。
那時,中華大地依舊是死氣沉沉,萬馬齊喑,中國的未來到底在哪裡,沒人看得清也沒人說的明白。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民族資產階級走上了歷史舞臺,開啟了他們的表演。
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同盟會1905年雖然建立,但辛亥革命的爛尾,不了了之,也充分暴露了中國資產階級勢力的軟弱性、妥協性和他們的無能。辛亥革命之後,封建的清朝雖然滅亡了,但是取而代之的是分裂的北洋政府,軍閥混戰是那個時代的家常便飯,中國不僅沒有觸底反彈,反而進一步滑向深淵。
辛亥革命
後來建立的中國國民黨,在蔣校長的領導下,發動了北伐戰爭,消滅了北洋軍閥。取得了暫時的革命勝利,就在大家嚮往建設一個新中國的時候,國民黨殘酷的發動了反革命政變,直接倒向帝國主義一邊,成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大買辦的代言人,中華民族再次陷入黑暗。
中國的未來到底在哪裡?這個問題拷問著每個中國人,也成為了當時那個年代每個有識之士為之奮鬥的目標。
總結
直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建立以後,才有了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和中華民族偉大前途的政黨,中國革命的面貌才煥然一新,並最終取得了勝利。
1949年,當那個偉人在天安門城牆上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候,中國人民才真正地站立起來。但是舉目四望,中國的形勢仍不容樂觀。於是在毛主席的高瞻遠矚下,接連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以及對印自衛反擊戰,尤其是抗美援朝戰爭堪稱中國的立國之戰,從此外國人開始重新審視迅速崛起的新中國。而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這其中的艱難險阻只有中國人民自己知道,而這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作者會在下一篇文章中詳細講解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
中國人真正站了起來
最後感謝看到這裡的讀者們,如果喜歡的話,就點個贊吧,你的支援就是作者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