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7年(吳元年、至正二十七年)。此時的朱元璋在消滅陳友諒與張士誠後,又先後消滅了方國珍、陳友定、何真等割據勢力,將浙江、福建、兩廣納入自己的版圖。
在解決了南方的後顧之憂後,朱元璋將目光盯向了中原。
曾經令世界為之顫抖的元帝國此刻卻虛弱無比。魯班天子元順帝做得一手好設計,卻不是皇帝的合適人選。在他的治下,奸佞橫行,朝中黨爭不斷,最後甚至在"國際友人"奇皇后的挑撥下,他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還反目成仇,鬧起了內戰。而曾經殺遍天下無敵手的蒙古騎兵自從進入中原的花花世界之後,開始急劇腐化墮落,昔日的戰鬥力到了九霄雲外。在面對武裝起來的紅巾軍之時,這些人只會喊"趕緊跑、趕緊跑",然後殺幾個手無寸鐵的無辜百姓,給他們首級上圍上紅巾邀功請賞。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的北伐恰當其時。
關於北伐的戰略,劉基和常遇春的建議是乘著滅掉張士誠之餘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長驅中原。而朱元璋對此抱有慎重態度,他提出了一條更為穩健的方案∶先攻取山東,剪除遮蔽,然後回師河南,斷掉元朝羽翼;接下來攻取潼關而扼守,天下形勢就為其所掌握。這時候,全軍北進元朝大都,攻克之後,西進攻取雲中、太原、關隴地區。
至正二十七年(吳元年,1367)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派遣徐達、常遇春作為正副統帥,共二十五萬大軍北伐中原。出師之前,朱元璋特意囑咐徐達,要他嚴明軍紀,審時度勢,靈活變通。為了佔據輿論高地,朱元璋又釋出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主旨的討元檄文。
出自宋濂之手的這篇檄文,針對元朝民族歧視政策,旗幟鮮明地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同時檄文又提出只要蒙古人、色目人能服從新政權,將對他們一視同仁,這就減輕了北伐中原的阻力。
山東是元朝的京畿重地,也是北伐的首要攻取目標。面對徐達大軍,元朝忻州守將王宣投降,但他是一個反覆無常之人。十一月初,王宣暗中派出兒子王信到山東各地募兵,然後殺害了使者,重新投靠元朝。徐達迅速回師將王宣平定並杖殺。北伐軍在山東進展迅速,濟南、濟寧等重地相繼被攻克。
同年七月,李善長為首的一班文臣曾奉表勸說朱元璋稱帝。朱元璋覺得形勢還不允許,拒絕了大家的請求。之後,隨著北伐軍的勝利進軍,群臣又先後兩次勸進,朱元璋最終還是答應了群臣的請求。
首先是擬定國號的問題。新王朝的國號是"大明",這個國號頗有講究。元末農民起義利用的都是白蓮教、明教等教義,白蓮教和明教的中心思想是明王出世拯救蒼生。隨著這些教義的傳播以及元朝統治者對漢人的壓迫,在百姓心目中,明王就是救世主。朱元璋部下將領很多人都是明教徒,明王的稱號對這些人有巨大的號召力。朱元璋定國號大明,就意味著他是小明王事業的繼承者,同時又暗指他本人就是明王降世。
其次,按照陰陽五行說,明屬火,朱元璋在南方崛起,南方也屬火,而元朝統治者在北方發家,屬水。國號大明含有以火制水,以明克暗之意。
其三,明字拆分,為日月二字,而朝日夕月,是各個王朝祭祀的系列,這有著悠久歷史傳統。最後,大明兩個字也比較恢宏大氣。
國號確定之後,就是登基日子的選擇。朱元璋將選擇登基日子的重任交給了劉基,劉基善於觀測天象,他將吉日選定為次年的正月初四。吳元年(1367)十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祭告上蒼,請求批准他建立新王朝,他在祭文中提出,如果登基之日天降雨雪,則是上蒼不允許自己做這個皇帝。
上天也很淘氣,從歲末開始,陰霾沉沉,大雪不斷。令朱元璋稍感欣慰的是,正月初一,大雪停了,但是陰霾依舊。正月初四這一天,天空放晴,一輪紅日升空,照耀著皚皚白雪,這一切,在應天城的臣民看來,都是上天的吉報。
祭祀之後,朱元璋來到奉天殿,接受了百官朝賀。馬氏被冊封為皇后,世子朱標冊立為皇太子,李善長、徐達分別成為中書省的左右丞相,其他為他打天下的功臣也被一一冊封。
大明王朝就此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朱元璋於南京建都稱帝后,下詔免除了剛剛收復的山東田租三年,這也極大地獲取了民心支援。
洪武元年(1368)三月十六日,北伐大軍兵臨河南汴梁城下。元守將見明軍勢大,被迫投降。四月初八,明軍兵臨塔兒灣,脫因帖木兒帶兵五萬在洛水北岸列陣以待。兩軍對圓之際,上演了一場好戲。明軍主將常遇春單人獨騎殺入元軍陣中,元軍有精銳騎兵二十多人一起舉著槊刺向常遇春,常遇春毫不畏懼,手起一箭,射死了前鋒一人。然後他大吼一聲,衝向這二十多騎兵,幾乎沒有費太多力氣,這二十多人已經躺在地上,變成了冷冰冰的屍體!明軍將士為主帥的勇猛所感召,一起怒吼著殺向元軍,元軍慘敗而逃。徐達攻克洛陽之後,相繼攻克河南州縣。大都督馮勝攻下了陝州,元將李思齊和張良弼被迫放棄潼關,逃跑到了關內,馮勝一路追擊到了華州。朱元璋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他連忙下詔停止追擊元軍,派兵守衛已經攻克的州縣。
五月間,朱元璋親臨汴梁指揮作戰,徐達問攻克元大都之後,是否要追擊元朝皇帝。朱元璋的回答令人意外∶"氣運上天註定,不用勞煩我們窮追不捨。如果元帝出塞,固守邊關,防其入侵即可。"
明軍一路凱歌猛進,七月間,已經殺到了大都門戶通州。明將郭英在通州大敗元朝五十八國公,斬首數千人,大都門戶洞開。
眼看明軍兵臨城下,元順帝於七月二十八日在清寧殿召集文武大臣,宣佈了放棄大都北逃上都的決定。左丞相失烈門、知樞密院事黑廝、宦官趙伯顏不花等人苦苦勸諫,說如果車駕逃亡,大都必然保不住,請求皇帝固守等待各地援兵。元順帝以猛將擴廓帖木兒(王保保)遠在太原,來不及援救大都為辭,拒絕了這個建議。他下詔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與左丞慶童等人留守大都,自己於當天夜晚三更天帶著后妃、太子,出了德勝門經居庸關,向著元帝國的發家之地——北方大漠倉皇逃竄。
八月初二日,明軍攻克大都,拒絕投降的淮王帖木兒不花和慶童等六名元朝高官被徐達下令斬首。從此元朝對中原的統治正式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