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來稿說,她最近生病去醫院看病,在等待輸液的時候,看到周圍的護士在給患者打針時都是戴著口罩的。
於是就想,為什麼護士在打針輸液的時候都戴著口罩呢?是怕不小心被患者認出來遭到報復嗎?還是有其他的原因呢?在看到護士扎針時,又好奇針管裡的肉去哪裡了呢?
今天,我們就來解答一下這位好奇網友的疑問。
護士給病人打針、輸液時,為什麼都愛戴口罩?
其實,護士在給患者打針、輸液的時候戴著口罩並不是像網友說的那樣,怕被別人認出來遭到報復,而是為了自我保護以及保護患者。
首先,戴口罩可以防止疾病傳播。在醫院有形形色色的患者,涉及的疾病種類也是非常多的,也不乏很多有傳染性的疾病。
有的患者可能本身存在傳染性的疾病,但是剛開始醫生和護士都不知道,這時候如果不戴口罩就可能會存在被感染的風險。
其次,可以預防交叉感染。護士在打針、輸液的過程中,可能因為說話、咳嗽、打噴嚏等原因而汙染了周圍的空氣以及注射器具,而戴口罩就能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預防各種交叉感染的可能。
最後,也是為了保護患者。醫院裡有各種各樣的患者,護士需要面對很多的患者,如果護士不做好保護工作,那麼也很容易將細菌或病毒帶給患者。
因此,護士在給患者打針、輸液的時候不僅要戴好口罩,還要做好消毒工作。
為什麼打針有時候打屁股,有時候打胳膊?
我們會發現,在醫院打針時,有時候打屁股針,有時候又是打胳膊,這有什麼區別呢?打針可以分為五大類,分別是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內注射、靜脈注射以及靜脈滴注。
其中,最常見的注射形式就是肌肉注射和靜脈滴注,肌肉注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打針,而靜脈滴注就是輸液。那麼,為什麼有時候打針是在屁股上打,有時候又是打胳膊呢?
通常來說,不管是打屁股還是打胳膊上的針都屬於肌肉注射,具體選擇打哪個部位,還需要醫師根據患者的臨床情況來定的。
通常,胳膊上的肌肉比較薄,適合藥物劑量小的肌肉注射,而且注射方便,所以在小劑量治療時會優先選擇打胳膊,比如接種疫苗的時候通常就是打胳膊的。
如果是劑量比較大或刺激性比較強的肌肉注射藥物,通常需要打在屁股上。不管是打屁股還是打胳膊,都是根據用藥情況來決定的。
打針時,針芯裡的肉去哪裡了?
首先,實驗人員準備了不同型號的針頭:50毫升、20毫升、5毫升、2毫升、1毫升,然後用不同型號的針頭來扎橡膠蓋。實驗發現,每次針扎後橡膠蓋都能馬上合攏遮蔽針眼,拔出的針頭裡面沒有橡膠組織。
為了更進一步研究這個問題,實驗人員用五花肉來代替橡膠蓋,結果發現用5ml、2ml、1ml的針頭以不同的角度扎豬肉後,都不會帶出豬肉組織。
而用50ml、20ml針頭用垂直角度扎豬肉後,能夠明顯看到針頭裡帶出來的豬肉組織。
實驗人員對此結論做了理論分析,面板分為表皮和真皮兩層,表皮是復層扁平上皮,而真皮是緻密的結締組織,富有韌性和彈性,真皮有豐富的神經和血管。
醫用注射器的針頭是斜面結構,在注射的時候,針頭的斜面朝上刺入面板,針頭在切割面板時,只需要撐開一條縫,進針不斷深入,縫就會增大撕裂。
當針尖進入肌肉時,斜切的針頭就可以保證肌纖維只從一邊斷裂,所以就不會有“肉”藏在針管裡面。
而且我們平時打針用的針都是小型號的,所以不用擔心打針時自己的肉少了一點,其實它們還在那裡,不增也不減。
打針見血,是護士技術不過關嗎?
很多人排斥打針,多半是因為怕打針見血,有的人發現打針見血時,就抱怨是護士的技術不過關。其實,護士在注射藥物前的回抽檢查是規範的操作,也是為了保證患者的用藥安全。
因為人體的皮下組織和肌肉組織的血管比較豐富,為了不讓藥物注入到錯誤的位置,護士在注藥前就要做回抽動作,靜脈、動脈注射時需要看到有回血後才可以注入藥物。
如果是皮下或肌內注射有回血,那就要重新進針,因為不可以將藥物注入血管內。如果不進行回抽動作,很可能導致用藥的方法錯誤,造成患者出現不良反應。
此外,在注射採血後通常需要按壓止血,很多人就只用一個手指按壓幾秒,發現不出血就鬆開了,其實這是錯誤的止血方式,容易造成皮下出血、淤青等。
正確的做法是,在按壓時沿著血管方向將棉籤豎著按壓,用合適的力度持續按壓3~5分鐘。如果針口出現淤青,不要馬上熱敷,在24小時內應採用冰袋冷敷,24小時後再熱敷。
醫護人員平時都比較辛苦忙碌,希望我們在看完這篇文章後,瞭解更多關於打針的常識,給醫護人員更多的理解。
參考資料:
[1]《戴口罩的好處 你未必都知道》.北京青年報.2020-06-24
[2]"屁股針"緣何淡出"江湖"[J].健康必讀(上半月·綜合版),2010:61.
[3]《打針見血是技術不好?按壓止血淤青?打針這些常識你要知道》.人民網.2020-06-10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