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千年的古文詩詞中,藏著無窮無盡的智慧和力量,空閒時間一定要多帶孩子感受古詩詞的美好。
作者 | 麥小麥
最近,網上一則班主任讀小學生作文的影片,讓人看完哭笑不得。
為了能把老師的形象勾勒出來,學生們可謂用盡“筆墨”。
“我的班主任胖胖肥肥,腿像魯班7號一樣。”
“我的班主任人雖年輕,頭髮卻像蒲公英一樣風起頭禿。”
“我的班主任長得有點像網上的高質量男性。”
學生們的作文,除了“金句”頻出,更有老師都看不懂的流行梗。
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班主任捶胸頓足的心情,最後他氣得摔下本子,滿臉寫著“求你們出去千萬別說是我學生。”
孩子們的人物描寫,讓網友們捧腹大笑的同時,也不禁惆悵:
“現在的孩子,張口閉口聽不懂的流行梗,看似搞笑,實則是缺乏深度閱讀、思考,導致語言表達匱乏的表現。”
曾聽過一句話:“語言的邊界,就是你世界的邊界,語言的質感,就是你世界的質感,而語言的貧乏則是終極貧乏。”
一個滿嘴流行詞、語言貧乏的孩子,描述不出世界的五彩斑斕;
而一個表達有力、飽讀詩書的孩子,早已從詩詞歌賦中走過萬千山河。
一個孩子的語言表達,折射出的是他曾在閱讀積累中看過的世界。
被詩詞“喂大”的孩子,長大必然出眾
如今孩子們身處資訊爆炸時代,看新鮮、搞怪的內容越多,對真正優質的閱讀素材就越不感興趣。
這就好比吃慣外面麻煩鮮香的垃圾食品,再吃清淡有營養的家常菜就不香了。
但那些真正語言表達出眾、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一定是從小浸潤在書香、詩詞中的。
曾看過一個採訪,影片中學霸小女孩的談吐,讓人聽完如沐春風。
小女孩說:“有時間瞭解網路用語,還不如多背點古詩詞。”
開心時,可以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憂愁時,可以說:“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鬥志激昂時,可以說:“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失意時,可以說:“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看著影片中自信大方,出口成章的小女孩,想起一句話:“一個人的內心有多豐盈美好,他的語言就有多真誠美妙。”
被詩詞“喂大”的孩子,氣質真的不一樣。
看看《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 圈粉無數的“國民才女”武亦姝就知道了。
舞臺上的她,個子高挑、溫婉俊秀,從李白到蘇軾,從詩經到唐詩、宋詞,仿若一個行走的詩詞庫。
在節目“飛花令”環節中,更以一首《詩經·七月》一戰封神。
導師康震聽完都自嘆不如,稱這首長詩連他都背不下來。
從小飽讀詩書的武亦姝,不僅知識淵博,待人接物也謙遜有禮,最後更以優異的表現考入清華學府。
“生子當如孫仲謀,生女當如武亦姝”是網友對她的評價。
從小被詩詞浸潤的孩子,是幸運的,更是優秀的。
大語文時代,古文詩詞早已成為剛需
之前, 輔導小侄女語文,看她的考題,深感“古詩詞學不好,孩子語文很難拿高分。”
早在19年秋季,看部編版(教育部統一編寫教材)小學語文教材改革,就發現古詩詞在語文中的分量加重。
新教材一到六年級古詩詞從原來的69篇變成現在的128篇,初中語文教材古詩詞更增加了51%。
就像小侄女請教我的這道題,不僅考察閱讀積累,更檢驗孩子的運用能力,如果沒有大量閱讀基礎,沒辦法寫出來。
小侄女說,他們考試最怕“詩詞賞析”,因為這種題不是會讀、會背詩就行,還要有自己的理解。
要是孩子平時不愛閱讀,也沒經過思考訓練,無從下筆。
人們常說“得作文者,得天下”,很多孩子語文成績差,多半是作文不會寫。
想起我之前高考時的作文,基本是命題作文,但現的作文題,有的題目素材都看不懂。
要是孩子沒讀過這些名句,不理解意思,那寫作時只能抓耳撓腮。
而很多高考滿分作文,都是引經據典,運用恰當,非常佩服牛娃們的積累功底。
之前我就曾被一個優秀範文標題:《粗糲能甘,紛華不染》驚豔到。
它出自《圍爐夜話》:“粗糲能甘,必是有為之士;紛華不染,方稱傑出之人。”
還有直接能用文言文寫作的學霸,節奏押韻,寓意深遠,讀完讓人頓感酣暢淋漓,得滿分當之無愧。
就像部編版教材負責人曾說:
“增加古文的目的,就是使學生在積累語言的同時,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要想孩子語文能脫穎而出,從小就要有意識地讓孩子浸潤在詩詞歌賦的海洋中,在經典文化中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
千萬別讓各種“娛樂至上”的“語言垃圾”長期佔領孩子的大腦,想下筆如有神,先讀書破萬卷。
價值觀的薰陶,會影響孩子一生
因為喜歡詩詞文化,我很早就給女兒聽詩詞。
一開始,只是想讓女兒感受其中的韻律,偶爾也會和她講意思。
我原以為,她不會把寓意放心上,直到有次好友聚餐,才深深感受到詩詞對孩子的影響。
酒足飯飽後,桌上還剩了一大半菜沒吃掉,我們懶得打包,剛準備走。
女兒突然說:“媽媽,你不是講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麼,你們怎麼自己浪費?”
3歲女兒一席話,讓我們十分羞愧,誰都沒想到小小年紀的她,竟記住了詩意。
後來,女兒每次吃飯,都會開心地給我看她的碗說:“媽媽,你看粒粒皆辛苦,我一點沒浪費。”
現在每次出門,女兒都喜歡聯想詩句,去天街玩,她會問:“媽媽,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的天街麼?”
看到鵝,她會說:“媽媽,你看,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女兒從原本害羞內向,到越來越自信敢於表達,聽古詩詞功不可沒。
曾聽到有人反駁說:“孩子小時候記那麼多古詩,花哨又不實用,長大了不還是忘了?”
想起詩詞大會嘉賓蒙曼的一句話:“詩詞三歲聽有三歲的味道,六十歲聽有六十歲的味道”。
小時候讀詩喜歡其中的音律,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從詩中獲得的更多的是精神慰藉。
美學大師蔣勳先生曾在一期節目中說,父親小時候讓他背誦《春江花月夜》,他當時根本不理解其中意義,只覺得押韻。
但多年後,他遠渡重洋,在異國他鄉,滿腹的鄉愁和思緒無人訴說,內心苦悶至極時,看到一棵花瓣飄落的樹,映入腦海的便是那句“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那一刻,曾經他從詩中讀不懂的深意,一下子豁然開朗。
詩歌帶給我們的力量和意義,哪怕小時候不理解,但到了某一天、看到某個情景,其意會自現。
孩子讀過的每一句詩,在他的生命中遲早都會開花結果。
詩詞中除了有四季美景,自然秀麗,更有愛國情懷、民族大義和品格教育。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有擔當的美好志向;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是面對危難時的氣節;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這是讀書明志的教誨;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這是歷經磨難的堅毅......
這些在中華文化河流中,經過大浪淘沙留下的正確價值觀,潛移默化中給孩子帶來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堅忍不拔的民族氣節,讓中華兒女的脊背挺直。
孩子未來會看到什麼樣的風景,遇到什麼樣的人,樹立怎樣的目標,講什麼樣的話,有什麼樣的人生態度,早就藏在他讀過的書中。
當孩子讀過經典後,便能真正體會到作家說的:
“曾經和莊子一起坐大鵬之背,扶搖九天;
和司馬遷看過江山無常,繁花落盡人世間;
和曹操橫過槊,和李白醉過酒,和陶淵明採過菊,和白居易折過柳......”
那些跨越千年依然不朽的作品,帶給孩子的是“別有洞天”的人生。
所以,趁孩子小時,多讓他讀些詩詞歌賦、經典好書吧!
別讓孩子眼睛裡看到了五彩世界,到了嘴邊卻啞口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