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林
馮如,這個被譽為中國航空之父的天才般人物,我一直視他為近代中國最完美的國家英雄。去他故里憑弔拜謁是我非去不可、籌劃已久的心願。
車從高速公路的牛江出口匝道轉入一條鄉村公路後,眼前便驀然開闊。5月的碧綠而盎然著生機稻田,錯落有致的田間池塘與梳式佈局的村落,還有遠方隱約的逶迤山陵,在午後的晴朗天空下,構成一幅已難尋見的珠三角粵西地區美妙鄉居遠景畫面。
導航語音提示,終點目的地只有區區3公里了,那前面連成一片村落定是馮故的故里,恩平牛江鎮的杏圃村。果然,再拐一個彎,潔淨的水泥路旁便有景點式的村前歡迎示意牌亭。真人般大的馮如雕塑旁,是青磚砌壘的花式標示牌,寫著:翱翔沃土,中國航空第一村,昌梅村。牌頂上是馮如二號的飛機模型。顯然,這是按鄉村文化遊設計的打卡拍照的第一景點。
進到村內,我心中頓生歡喜與驚奇。實在彌足珍貴,村子居然還存有原汁原味廣府民居的模樣。村前的風水大池塘已經麻石砌岸,紅漆木欄圍圈,清澈水面上波光瀲灩。池塘邊的寬闊場地都已硬化成水泥地面,後面便是按梳式佈局的五組三間兩廊式的合院,套套相連,整齊排列,遠看鑊耳式的山牆此起彼伏,蔚為壯觀。合院間筆直幽深又通暢的巷道,涼風習習,有種嗖嗖而過的感覺。池塘中軸線東端是村口100多年前建的慈悲宮,與新建花崗岩石的“蓮梅里”村標牌坊,新舊二個建築物映襯著村莊的傳承與不凡。西端是馮氏宗祠,航父事蹟廊。祠堂改建了“馮如文史館”,供來賓瞻仰。慈悲宮與祠堂兩端都植有幾棵粗壯葉茂的古榕,根鬚如籬,濃廕庇日,一份鄉居的閒適情趣與清幽意味油然溢於心間。
無疑這村莊有著非同尋常的文化底蘊,有著非同尋常的久遠過往。於是趕忙在手機百度一下馮如故里的歷史。果真!有著不同凡響的歷史輝煌。原來從宋開寶元年(968年)起,這裡便是歷朝歷代接待官員上任、卸任、探親途中驛站, 是官府文書陸路南來北往肇慶府、雷州府、廉州府、瓊州府的必經之路。明朝那個被後世稱為“東方莎士比亞”的大戲曲家湯顯祖,當年因抨擊當朝宰相張居正而被貶嶺南的徐聞縣做典史,途中就曾留宿於此,寫下了名詩《南恩道中》:“恩春少佳樹,向北梅花夕;入門問小吏,知是蓮塘驛;蓮葉落已久,林塘映非昔……”,
據說這是湯顯祖的人生最失意時階段,心煩愁悶,夜長難熬,便出驛站蹓躂。月色如銀,清風徐面,蓮香四溢,一片蛙鳴聲中,步入到寬窄無常,錯落有致的村巷,讓湯顯祖既驚奇又覺得有趣,連返程都忘了。當月光西斜,夜深寂靜時想回驛站,卻狀如走入迥龍九曲的迷宮。村裡巷道、房屋、水井、池塘、溝渠佈局有如九宮八卦陣,要麼是死衚衕,要麼是兜個圈子又回到原點。好在湯顯祖熟諳風水,對諸葛亮的九宮八卦陣還頗有研究,雖然費了半宿時間才尋回到驛站,卻有了興趣要專門研究村裡風水佈局。為此續住在驛站,化了幾天時間調研,按“坎、震、巽、離、坤、兌、乾、艮”規範,做了幅完善村裡天然暗合九宮八卦陣的佈局圖樣,隆重薦給鄉紳、族長與驛官。從此,村中所有房屋、巷道、水溝,幾眼水井和村周圍天然生成“三凹三凸三沙三水”納入九宮八卦陣,形成了隱隱有懾人氣勢的村子。400多年間,即便盜匪肆虐的亂世,而對透著迷魂陣玄機的村落,加上有座“八百磅”的佛郎機大炮,固若金湯而保了世代村民的平安
這傳說的真偽已無需考證,至少辭官回鄉的湯顯祖對嶺南的風土人情是念念不忘,他的傳世名作《牡丹亭》就有澳門前稱“香山岙”,就有與此一致的嶺南鄉景描繪。現如今村裡還留存19間歲月積澱的古祠堂,19口仍汩汩湧泉的古井,9間古私塾,7大池塘,以及許多花崗岩石鋪就的古街巷。那久負盛名的“八百磅”大炮,也靜靜地躺在現如今的村裡文化廣場上。房子與人一樣,老了就會生皺紋,而歷史往往就不經意地藏在老房子褶皺裡。我漫步走進古老的合院,想尋找著馮如小時候的時光,那個穿梭在這阡陌小巷天才少年的身影,也想驗證九宮八卦陣勢的奧妙。
但梳式佈局的合院巷子是筆直的,只是兩邊的木門大都緊鎖,多是空置著無人居住。外牆雖統一修整過,花崗石牆腳與一色青磚砌到鑊耳頂,但舊屋的痕跡依存,尤其是倚門往裡瞧,內牆駁落頹廢,露著砌牆的三合土、卵石、蠔殼。儘管合院有大小,但基本格局都是佈局緊湊的三間兩廊。正立門面都是雙扇木門、水磨青磚牆面。從巷頭走到巷尾,巷後是條馬路式的村街,盡頭是村裡學校。馮如的故居正是我穿行的居中巷子的第二排右側,這是間晚清時典型的三間二廊、磚木結構的平房,坐南向北,不到60平方面積。廳堂裡陳列著馮如畫像,他設計製造的各式飛機模型和他駕駛飛機的照片。看得出,當年的馮如家境並不富裕,是世代種田為生,兼職挑夫肉販的貧戶。馮如上有四個哥哥,三個小時候就夭折了,另一個剛成人也去世了。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萬不得已,馮如的父母斷不可能捨得讓僅有12歲的馮如飄洋過海,去萬里之遙的異國他鄉賺錢謀生。
穿過合院前的風水大池塘旁的空曠場地,去馮氏宗祠改建的馮如文史館參觀。我腦子就不停地浮現著那個梳著長辮的少年,放飛著自制的風箏,快樂地在這場地上奔跑的身影。自幼聰穎的馮如,8歲就因為自制別具一格的風箏而揚名鄉里。他的風箏不僅飛得遠,飛得高,還富於創新,能掛帶二個小水桶飛上天。令十里鄉鄰驚奇誇讚不已。我不知道這村莊的靈秀山川與玄妙街巷是否給了他過人天賦的啟迪,但至少注入了他求變創新,探究務實的人格因子。
一個12歲的少年,一個僅僅讀了3年私塾的農家子弟,背井離鄉,遠涉重洋後,就滋生要“壯國體,挽利權”,以先進發達工藝而使國家富強的愛國情懷,誓言“成一絕藝以歸饗祖國,苟無成,毋寧死”的雄心壯志。以百折不撓的意志、鍥而不捨的努力去拚搏。倘若不是幼小心靈就有契合種子,恐怕很難在內心生長出如此強大而堅定信念,迸發出如此忠誠、勇敢、探索、挑戰的高尚情操來的!馮如白天做勤雜工,晚上學英語、學數學,鑽研機械學原理,短短几年間就發明了抽水機、打樁機,製成了效能優良的無線電收發報機,成了華人中最著名的發明家。
我久久佇立在村中百姓廣場雕像群前的一張巨幅舊畫像前,這是幅馮氏族人奔赴海外的圖景,幽暗凝重筆墨畫著合院舊屋廓簷下,是堅固伸展前方的石橋,石橋上行人有頭戴禮帽的西裝革履者,有挑擔送貨小販,有拉人力車轎伕,他們臉上有莊嚴,有笑容,有愁苦。這該是那千年變局不堪時代真實寫照,古老的自給自足式農耕文明受到異族工業強權文明的毀滅衝擊,嶺南百姓最早看到工業文明能振興國家的曙光,最早感受到國弱源自於高壓封閉的農業文化。他們不懼生死地前往新興的工業帝國去淘金,去尋找新生的道路。僅在馮如故里,出走海外飄泊謀生的就有上萬人。
無疑,從昌梅杏圃村走出的天才少年馮如,能在時代洪流裡破浪而出,刻苦努力地自學成才,從發明機械工具到發明飛機,以“航空報國”,以制空權捍衛國土安危為願景,屢遭挫折,矢志不渝,終獲馮如一號飛行成功。讓美國媒體一片驚呼:“中國人航空技術超過西方。”;讓為革命奔走海外的先行者孫中山欣喜若狂,由衷讚歎“吾國大有人矣”!家鄉淳樸風情,美麗山川的鄉愁該是他志氣不磨的奮鬥源泉!
辭別馮如故里,我環顧著僑鄉煥然一新的生機容貌時:真情感受杏圃村不老,杏圃村的青山綠水不老,杏圃村的天才少年馮如的“航空報國”精神永存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