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於達爾文“生物進化輪”一千餘年
藏醫學在人體研究領域
更有它舉世矚目的研究成果
距今兩千多年的藏醫典籍中
對人體的母胎中的孕育過程
就有著非常詳盡的闡述
胚胎學是認識和研究人體從開始形成,發育直至分娩,離開母體這一段時間裡的各種現象的學問。藏醫對胚胎學的認識,在古代各族醫學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其超前的研究結果和科學性,甚至在今天看來,都有很多獨到之處。而其對現代胚胎學,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圖為《四部醫典》胚胎髮育唐卡
藏醫對胎兒的形成有著深刻的理解
(一)受孕時間
藏醫指出,人體受孕最合適的日子是在婦女月經來潮後的12天左右,過早過晚,都不易受孕。這一記載,在中國各民族的傳統醫學中,是最為科學而準確的。
(二)男女結合
藏醫還認為,胎兒是由父親的精與母親的血二者結合而成的,不論是父精,或是母血,只要一方有病,如隆、赤巴、培根有病,就無法受孕,如精或血的外觀粗糙,顏色、粘稠度異常,氣味不正等,都不會受孕懷胎。
(三)形成條件
另外,藏醫還指出,胎兒的形成,需要正常的“五源”條件。所謂“五源”,是指土、水、火、風、空。這五種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而且五者應互相協調,胎兒才能正常發育。
藏醫對胚胎的發育
認識科學、觀念超前
對胎兒形成這一生理現象,早在1000多年前,在成書於公元8世紀的《四部醫典》中,藏醫就對這個問題已有了充分的認識。這一時間遠遠早於西方科學,也比同時期中醫對胚胎的認識更為準確。
中國有句古話,“十月懷胎,一朝分娩”。中醫對胎兒發育的認識,以十個月為準,逐月敘述胎兒發育的情況,如南北朝時期的《逐月養胎方》就有"妊娠一月始胚,二月始膏,三月始胞,四月形體成,五月能動,六月筋骨立,七月毛髮生,八月腑腑具,九月谷氣入胃,十月諸神備,日滿即產矣"的記述,用以觀察描述胎兒的發育。
對此,藏醫的認識則更為細緻而深入,它是以周為單位來認識和觀察人體胎兒的發育過程的,它認為,胎兒從形成到成熟分娩,需要38周的時間。
而西方對胚胎的認識更為原始和滯後。直到18世紀,俄國的胚胎學家沃耳夫才提出機體逐漸由性細胞發展的,並用科學的觀察方法證明人的各部分、各器官都是由簡單的細胞逐漸分裂、變化而形成的。
從胚胎形成的角度來看,藏醫早在公元8世紀,就認識到胚胎逐漸發育形成的過程,比西方科學早了數百年甚至近千年!
藏醫中受精卵第一週至第五週階段形成五期不同粘度的橢圓胚胎,在這五期當中,藏醫認為含業“意識”是受精卵得以細微改變的動能來源,這是藏醫學對生命整體認識的飛躍。
到第五週的第一晝夜胚胎中形成微細“中脈”,此為還胎中最先出現的微細有形結構體,在《氣脈機輪》中稱其長約上二橫指半長,也許現在我們可以認為它是染色體螺旋結構的母體。
在第二個晝夜形成了最初的管脈和八支心脈的原型,開始了胚胎內的能量輸送和轉化。之後的月份中每週的改變都有著詳細的描述。尤其在懷胎第五個月時就醫中記述胎兒的“如火”氣遍體生起,引起胎兒的首次胎動(現代醫學認為,第五個月初未能聽到胎心並感受到四肢的活動)。並且胎兒的肌肉,血液和三百六十個各部關節從原型變成實質組織,第六月開始胎兒有了首次的感覺反應。
第九月的三十八週,正常胎兒翻轉頭部朝下。此時胎兒產生對羊水環境的汙濁、惡臭和不適的感覺意識,促使產生下行活動。這是平常情況下母親在分娩時要感覺胎兒自主下行的節奏出力才能免受疼痛,順利產出的一個內因。
藏醫將整個胚胎的發育過程分為三期並比喻為三種動物分期即懷孕後的第五週到第九周稱為魚期(相當於魚綱動物);第十週到第二十六週稱為龜期(爬行動物);第二十七、二十八週稱為豬期(哺乳綱動物)。
從外在的形式而言,這三個比喻期濃縮了動物從低階到高階生物進化的全過程,動物進化的一些重要階段都與其相吻合,順序亦完全致。這些經典不朽闡述,在藏醫典籍中記載距今已有兩千多年。
那時沒有高階的硬體機構,沒有高度精密的儀器裝置,但無論是在微觀,也無論是在宏觀所得到的結果卻與現代高科技儀器所獲得的研究結果絲毫不差,這是一個多麼難以言表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