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定”是培養恆心、毅力同時銀練堅定意志的一種輔助手段. 實踐結果, 效果是理想的。
什麼叫“三定”?就是定時、定量、定帖每個人的生活、學習,工作,居住的環境
1.定時。就是確定練寫毛筆字的時間和條件,不可能完全一樣,同一家庭同一個單位也不可能人人相同。所以用來臨寫毛筆字的時間,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環境、條件和習慣,選定一不用來學寫毛筆字最有保正的時間不論早晨,午間,傍晚,黃昏、那個時間段能為自己所支配,便選定它用來練字。如果實在沒有整片的時間,分兩次也可以一 譬如排不出整一小時的不妨分2次: 三刻鐘加一刻鐘或半小時加半小時。 總之每天排出固定的時間,這又分兩方面,是固定在某時, 到某時,便寫字。 不移用。
二確定每次寫多少時間,這時間就用來寫毛筆字,寫足幾刻鐘:如分兩段的,則到某時,用來讀帖:到某時,便寫。除了主觀努力無法寫的特殊情況之外,決不輕易更改:也不任意增多或減少.開始時,得對自己加點強制:習慣了,到時候自然會想到”要寫字了”,剛開始要思想一下子集中起來,很不容易. 應該強迫自己集中思想,慢慢地思想自然會很快集中起來,每到開始寫字時,注意力便不易分散了。 專心致志地學習,一分鐘便有一分鐘的收穫:如果注意力分散,學上一二個鐘頭, 還不如集中思想學習一分鐘的收穫。這是被無數次實踐所證明了的。
倘使環境,條件有了根本的改變,可以根據現有的環境和條件,再選定時間。這不是任意更改。
練寫毛筆字,有人說早晨好,有人說傍晚好,各人說各人的。其實只要思想能集中起來,外界干擾最少的時間,無論起床後、臨睡前,都是最好的時間。古代有成就的大學問家,利用了“三上” 的時間,做出了學問.“三上”時間,大多都是很差的時間。這“三上”,就是馬桶上,車上(路上)和床上。古人也很強調“三餘”的時間,原意是“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看得出這話是從事農業的人說的,以後就理解為一切空餘的時間。就是說善於利用時間的人,不管這時間是晨,是午、是晚,都是好的。較整的時間,坐下來寫:零散時間、不妨用來想想練練、看看、問問。練,可以以指代筆,用以領悟或理解用筆的方法,可牢記形態。 有些大 書法家領悟筆法的功夫便是這樣積累起來的。略舉幾例,足以證明,虞世南、鄭板橋,上床後常以指在彼面上劃,漢時有許多大書法家在坐席上劃:顏真卿帶兵與安祿山對抗之餘,看到滿屋的漏痕,在妻子房間看到金釵。悟出了“屋漏痕,折釵股”的筆法: 張旭見擔夫爭道。公孫大娘劍器舞。懷素見夏雲變化,水流流淌、 悟出了草書筆法等。都是在於利用“餘”時的好例。 但對練毛筆字的人來說,還是應該選定時同用以讀轉和動筆臨習為宜,其餘時間學會善於利用便可。
2定量。為了養成始終如的好習慣, 開始便把量定下來。 也不輕易增減。如時間量允許增加,字量也可隨之而增: 如時間量不得不減,字量不得隨之而減:否則,不去增減它。
量分三種。一是字數量,一 是時間量。一是紙張量。 這三種量。 在定時日裡,三者常常是統一的:到一定時候, 又會漸漸不統一,時而可作適當調整, 又能統一。初學限人要選定其中之一定下來在定量之前 要先試上幾天,取其平均值。作為定量的依據。
(1)字數量: 每天到這時候便寫幾個字。譬如初學時一小時可以臨習30~ 40箇中量(從乒乓球到茶杯口大小約為3~5公分方圓).每天可試寫一個鐘頭幾天試下米可以寫30個,便定30個. 以後,每天到練時,便寫30個,決不少寫也不多寫(因為既可多,便可少), 過了一個時期,一個鐘頭可寫35個了,便調整到35個.這量一定要定下,而且不少寫,也不多寫,
(2)時間量:每日寫足所定時間的叫時間量。 如寫行書不能計算字數量,便常常選擇時間量或紙張量。不過時間量有個很明顯的缺點。便是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時時看鐘表。如有不分散注意力的條件,也可採用。
(3)紙張量:每日能寫幾張同樣大小的紙張。 經測試確定後。 就定下來。以後每天到這時候,使寫完這幾張紙。到書寫速度加快時, 再作相應調整,但不隨便增減。無論定何種量,各人可視自己的條件確定下來。到定時間再作適當的、相應的調整,決不隨意增減。這樣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
3.定帖。字帖必須認真選擇,除了家長或老師干預的人之外,其餘只要有自由選擇權利的,在臨習前,要認真選定字帖。字帖選定後,便必須認認真真,紮紮實實地臨習到能背臨的一步。到這一步, 應該也必須換帖。在此之前,不輕易換帖, 這便是定帖。
自學者購用字帖,常帶隨意性或盲目性,或由他人隨便指定,或自己找到什麼就去臨習。既已選用,能堅持學到能背臨,也沒有什麼不可以,不過常常可以見到的是有些人不檢查自己是不是認真臨習,而把進步緩慢的責任推給字帖:也有一些 人聽到別人說這本字帖不行,便會心存疑慮,再也無心認真臨習;有些人看到他人臨別的字,受到表揚,便會懷疑自己的字帖不好。...許多 人便因此而忙於調換字帖,有些甚至會中輟。其實對於初學者或臨習過一個時期還沒有收穫的人來說,只要是經過時間篩汰留存下來而又不斷出版的碑帖,多數是可以選作臨習範本的。少數不宜選作範本的,是指那些供專家研究用的拓本、字口大多模糊的碑帖或字數過少的,其餘都可以用。因為這階段、都是使用範本,在臨習中訓練運用毛筆的技能,使毛筆從不聽指揮到逐漸馴熟起來,所以談不上起什麼壞的作用。每一家的、每一書體,總是有自己的特點的,因此可知各本字帖,除了和所有字帖共同的用筆方法之外,也有自己的用筆方法的。
先臨一本字帖,到能背臨的一步至少可以把這一本帖的用筆方法全部學到手, 再臨習另一本鑽,這樣兩帖共同的用筆方法可以得到鞏固又可以學到新臨之帖的用筆方法。使自己掌握更多的用筆方法和結體的道理,是臨習中換帖的目的:而什麼都沒有學到時,便急於換帖即使你認為是最好的字帖,同樣也學不到什麼,即使換了幾十上百本的字帖。同樣會一無所獲。懂得了這個道理,便可以知道經常換帖是不對的。
另一種情況是臨習某帖已有一定的收穫,筆畫也寫像了,結體也臨得不錯了,當聽說臨習另一體。參賽容易討好人選,於是趕快改臨另 一體,但由於不懂得換帖的道理仍然用原來所臨的帖的用筆方法去寫(處於不瞭解用筆方法異同的情況下),當然只能寫得”非驢非馬”,而使水平下降。
所以,應該在選定一 本字帖——即使是他人代選的, 便應該定下來,沒有臨習到,背臨的一步,決不換帖。
堅持做到“三定”,可以使沒有長性的人,能養成有恆心有毅力:使見異思遷創人意志能堅定起來。要真正做到”三定”。能夠並不很容易,整個過程,存在著剋制與反制的鬥爭,需要一步步戰勝壞習慣,能夠一步步取得勝利,不僅毛筆字練得像樣,練得好,恆心毅力和意志也培養和鍛練出來了,這是很值得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