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技藝,一代代守望者心手相傳
一個傳統,刻印著古老的文化記憶
守望文化遺產,傳承中華血脈
《小康》雜誌和時代記憶聯合推出【匠人說】系列,
立足於優秀傳統手工藝文化,
多方位、全形度探知各類非遺專案,
挖掘文化傳承背後的精彩故事,
記錄非遺人一生的堅守與光榮,
推動非遺的保護與傳承!
繩編傳承人/黃傳榮
黃傳榮,女,1966年出生于山東省沂南縣,現居住盤錦市大窪區,是大窪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繩編技藝第三代傳承人。曾多次參加藝術作品展,2017年8月市文化局邀請參加了一帶一路國際青年藝術節,在遼河藝術館與多個國家的友人進行作品交流。
繩編
大概在人類的文化史上,沒有一種文化樣式像繩編藝術這樣源遠流長,它的歷史甚至超過了繪畫和文字。
從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就嘗試著用植物的藤編製成繩子,用來捆綁東西,結繩記事。最早的繩編應該從這裡說起。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繩編技術的發展,編織品樣式也隨著人們的生活需要增多。皇宮裡面還專程有人為新的樣式設計,以求融合皇宮的需要,編織品也流行起來!
繩編藝術的發展,可謂經歷中華民族的滄桑鉅變,它經過了,朝代的變遷,每個朝代都有著不同的風格,他們賦予它了美好的寄託,同時編織還體現了當時的精神的風貌!
黃傳榮的繩編技藝是由刺繡技術演變而來的,在很久以前就有盤長之各種縫製之作,可將盤長縫製在衣服上做為點綴,在結婚飾品中長見,寓意為長長久久,連綿不斷,此盤長結藝來源於民間。
後來盤長結也有了象徵性的名字“中國結”,她被激發了,有了靈感,她便研製出了很多作品,她的作品有室內掛件、有車掛件、還有鑰匙扣,等多種精美的作品供人們觀賞及使用,她的作品即有觀賞價值,又有實用價值,是饋贈之佳品,寓意深長,還可長久儲存。
現在她創辦了一家屬於自己的小店,起名為“線之夢手工藝坊”,她用堅毅的精神編織出一件又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暢銷各地。同時她還帶動很多殘疾人,在殘聯多次開班講課,聽課人數達千餘人,並提供給很多沒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創造展示自己價值的機會,帶領他們走向了致富的道路。
黃傳榮老師更多作品:
本欄目由《小康》雜誌和時代記憶聯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