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介紹20世紀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的哲學思想。他人即地獄,是薩特的一句名言,這句話出自薩特的一個劇本《禁閉》。說的是三個被囚禁起來的鬼魂,等著下地獄,但在等待的過程中,三個鬼魂彼此之間不斷欺騙和互相折磨,最後他們忽然領悟到,不用等待地獄了,他們已經身在地獄裡面了。地獄並不是什麼刀山火海,永遠和他人在一起,這本身就是地獄,這就是:他人即地獄。
咋一聽起來這句話和崇尚自由精神的存在主義哲學格格不入,薩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論呢?其實這句話也道出了薩特哲學思想沉重和悲觀的一面。
首先,薩特認為,人的存在先於他的本質,人的本質是他自由選擇的結果,人生來沒有善惡之分,也沒有所謂的本質,人的本質都是後天形成的,透過自由選擇和自由行動塑造的,自由選擇和自由行動成就了自己的人生,讓我們成為自己會成為的那個人。我們能夠自由掌控自己的生命,哲學上稱之為“主體性”。我是主體,意味著我有主導權,而別人就是客體。但是每個人都是主體,誰願意成為客體呢?
薩特認為,每個人都會為了自我的主體性,而與他人展開鬥爭,每個人在和他人相處的時候,都想把他人變成客體。就像在日常的社交關係中,我們都希望自己是掌控者一樣,掌控感會給我們安全感。那我們是如何把他人變成客體的呢?就是透過對他人的:“凝視”。
在薩特的哲學中,自我和他人是對立的關係,這種關係是主體和客體的關係。自我和他人都是存在,我有意識,別人也有意識,而雙方透過“凝視”,來實現把別人當成意識的物件,甚至把別人虛化為一個存在物,薩特對“凝視”這個詞非常看重,甚至覺得很可怕,薩特鮮明地表達了“他者是衝突的根源”的思想。
在他人的凝視下,我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發生了衝突和矛盾。薩特還引用一個希臘神話中很著名的故事,就是美杜莎。美杜莎原來是一位美少女,她和海神波塞冬有染,在雅典娜的神殿生下兩個孩子。
這件事觸怒了雅典娜,雅典娜就讓美杜莎的頭髮變成毒蛇,別人只要看到美杜莎的臉,就嚇得變成了石頭。當我被別人注視的時候,我的主體淪為客體,就好像一塊石頭、一張桌子、一張椅子一樣。而反過來,當我們凝視別人的時候,也會把別人當成客體,而自己成為主導者。
當我們走在大街上,如果迎面走過來的人都在凝視著自己,你就會覺得非常不自在不舒服,甚至會感到恐懼,這就是因為,別人的凝視,讓我們成為了他們的客體。在薩特看來,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充滿了這種爭奪主體性的鬥爭,即使在愛情中也是一樣,薩特說,我們想象中的浪漫愛情是一個騙局,那種不分彼此、合二為一的愛情體驗,只不過是剛剛開始時候的幻覺罷了。愛情同樣充滿了為爭奪主體性而展開的衝突和鬥爭,到最後要麼是受虐,在羞恥中享受快樂,要麼是施虐,在內疚中感到愉悅。
簡單來說,薩特的“他人即地獄”,有三層意思。
首先,如果自我不能正確對待他人的目光,那麼他人就是自我的地獄。如果自己有意惡化與他人的關係,那麼自我就不得不承擔地獄般的痛苦。
其次,如果自我無法正確對待他人的評價,那麼他人對你的評價就是自我的地獄。他人的評價需要聽取,但只能作為參考,不要過分依賴,過分重視,當然更不能把他們當作行為的準則,這樣你也會承擔地獄般的痛苦。
最後,如果自我不能正確對待自己,那麼自我就是自己的地獄。薩特說,當我們犯錯了,總是從周遭環境找原因,或者尋找客觀原因,或者推卸責任,但唯獨看不到自己的錯誤。那該如何正確對待自己呢?薩特提醒我們,要爭取自由,才能砸碎地獄,不要肆意破壞和他人的關係,也不要過分依賴他人的評價,為自己製造牢籠,而陷入地獄。
從這幾期影片中,我們可以從薩特的思想中看出,薩特的“自由觀”帶有一種強烈的“否定性”,甚至具有悲觀的色彩,每個人都想成為自由的主體,透過否定他人的存在,來成為關係的支配者。
就像薩特說的:我努力把我從他人的支配中解放出來,反過來也力圖控制他人,而他人也同時力圖控制我。
其實薩特和海德格爾的“自由觀”都不是樂觀的,甚至有些悲觀,自由不是我們選擇的結果,而是與生俱來的本質,薩特說“人被迫自由”,而海德格爾更加徹底,他說“人不自由的時候總感到不滿,而自由的時候總感到恐慌”。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後面我將繼續分享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的哲學思想,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我們下一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