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以暹
東山東望藹蒼蒼,樓閣稜曾接渺茫。
乍聽鐘聲浮下界,忽見日影掛扶桑。
高吟索和松皆友,趺坐求安石是床。
乞向此間容我老,便應倚老興逾狂。
銅仁的大小兩江在江宗門銅巖處匯合而形成錦江,東山在錦江北岸,其崖壁如斧砍刀削般直插江水,構成了一幅山、水、樹、建築渾然一體,交相輝映的美麗畫卷。
東山,因位於銅仁府府治之東而得名。後來,隨著城市的四周拓展,東山便為城市建築所包圍,成了城中之山,故也有“中山”之稱。
東山形體不大,2.6萬平方米,臨江壁立。明永樂建府之初,僅用作銅仁土城東邊的天然屏障。正德年間,府城向外擴充套件,山形作為景觀開發,初建奎星樓、澄江樓、川上亭。嘉靖年間,于山巔改建大觀樓,又名“鎮遠樓”。清順治年,再次於山頂改建雙峰閣及兼隱庵,而後山上陸續建有大雄殿、魁星樓、文昌閣等建築。乾隆年間,前來平亂的雲貴總督福康安於此重建寺廟,題名“東山寺”。山上的寺廟、亭閣等,在其數百年的歷史中,屢有損毀亦復而再建,曾反覆過無數次。
其中,川上亭始建於明朝正德十一年(1516),位於東山臨江石壁最突顯的頂端,分守新鎮道參議蔡潮曾親題“舞雩遐思”匾額,表達此景賦予的心境。現存的川上亭系1985年按其原貌重建於舊址上,佔地約40平方米,二層六角攢尖,琉璃瓦蓋頂,是專供遊人休息賞景的亭子。亭子旁邊還有很多上百年的烏柿樹,它根和果可入藥,用來治心氣痛。
是亭雖經數百年建而毀、毀而建的數次反覆,至今仍為川上亭挺立於這懸崖之巔、茂林之間,系城中遠近翹首可見的一大勝景。
東山臨江絕壁間書有兩道摩崖:一是明萬曆初年,銅仁知縣何採書於東側石壁上的“雲彩江聲”,到了清同治年間,“雲彩江聲”字跡已“歲久剝落,其漫漶固不可識耶”;一是民國元年,滇軍第二騎兵團首領劉法坤書於正面石壁的“淵渟嶽峙”四字,每字陰刻0.7米見方。兩道摩崖在高大懸崖間氣勢恢弘,十分醒目。整個景觀巍峨嶙峋,古樹參天,蒼翠蔥蘢,亭閣掩隱,瑰麗誘人,自古被視為“一郡之巨鎮”,“東山樓閣”為歷史上的“銅江十二景”之首。(文/摘自《鄉愁故園—銅仁古城符號記憶》(瞿政平編著) 圖/楊雄 彭俊 錢雪峰 鄧宇志)
執行主編:冷曉意
值班編輯:代旭東
編 輯:吳 靖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