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彤是東漢光武帝二十八位主將當中一個有名氣的人。此人文武全才,精通醫理,經常給人看病,看一個好一個,那真是藥到病除的神醫。這年他為一個同僚治好‘對口’以後,人家給他掛了一塊門匾一一“藥王邳彤”他每天進門,總要抬頭瞅瞅,覺得這是自己勤求古訓的結果,一天的疲勞也就一下子消除了。
可有一件事卻使他煩惱起來,進門再也不瞅那塊匾了。啥事呢?原來,他姑媽額頭上長了一個小疙磨,初來找邳彤看時,他認為過幾天貼貼膏藥就好了。沒想到貼上膏藥兩天,疙瘩就破了,用手一扣,“噗哧”下,一個窟窿裡邊往外一翻,露出一圈雪片兒似的東西,擦不下去,剝不下來,邳彤心想,出點膿就好了,又給貼上膏藥。等到第三天一看,邳彤愣了,瘡不但不顯輕,反而更歷害了,像個散了頭的蘑菇。以前他沒見過,急得直撓頭皮。他想,自己是一方藥王,連個小小的疙瘩也治不好,在姑媽面前丟人是小事,叫別人知道了,還不落笑話:“算什麼藥王呀!”
姑媽看出了侄兒邳彤為難的樣子,想自已已經年過花甲,疼痛又不是那麼厲害,於是笑了笑,對邳彤說:“這也值當犯愁,又不礙吃不礙喝的,一下子治不好,我就養養再看吧!”
“別”邳彤說:“我再配點藥試試。”
“那我就先回去”姑媽說。
“那姑媽你就過兩天再來吧”
姑媽走後,邳彤査了方書,翻了醫典,也沒有找到和姑媽爛蘑菇瘡對症的方子。他想,半個多月過去了,姑媽也沒有回來,會不會有什麼不祥?邳彤再也等不下去了。這一天專程到姑媽家裡探視病情。進門一看,啊!姑媽的爛蘑菇瘡好了。他驚奇地問道:“姑媽,你的瘡怎麼治好的?”
“也是我命裡的造化,”姑媽笑了笑說:“碰巧啦、只用一根大蔥,一節甘蔗,砸在一起貼敷,每天換一兩回,十來天就好利索了。”
邳彤問:“這方是從哪位名醫那兒得來的。”
姑媽說:“那天我回家來、半路上碰見一位背藥簍刨藥的老人,臉色黑得象個老神仙,看著我不錯眼珠,我就把額頭上貼的膏藥揭下來叫他看,老人說這是毒瘡,不治不得了。隨後要我回家用大蔥甘蔗砸成泥敷敷。”
姑媽停頓了下說:“當時我也半信半疑,可又沒有治療的著落兒,心想:就按他說的試試吧,你猜怎麼著?頭兩天不顯山不露水,沒有動靜兒,敷到第七天,疼痛起來了,痛得我連覺都睡不成,揭下來一看,呀!雪片似的東西全掉下來了;怕疼,我就沒有再貼蔥蔗泥,貼了塊布,三天後弄下來一看,口兒長平了。你看,連一點疤也沒有落。”
姑媽摸了摸頭。邳彤聽了不禁一震,心裡暗暗驚歎道:深山老林,還真是個長藥藏醫的去處呢!
於是又急急地問道:“採藥人住在哪兒?”
“住在大黑山,神仙廟後邊,他還說過要是用大蔥甘蔗治不好,就到裡去找他,另想法兒。”
邳彤回到家裡,一夜間翻來覆去睡不著,一會兒想到姑媽開始的病情,一會兒想到採藥的老人,一會兒又想到門上掛的藥王大匾。他用手撫摸著自己的胸口,心裡說:我連個疙瘩小瘡都治不好,算哪一號的藥王?他想起來去摘掉“藥王邳彤”大匾,可轉念一想:不行,這會惹人說閒話的。他覺得當務之急,要想保住藥王的門匾,只有上山找到採藥老人,拜師求教,學人之長,補我之短。他又想:我是一名主將,老人肯不肯收我做他的徒弟呢,最後決定,改名換姓,扮成鄉民上山訪師。
第一天,邳彤扮成一位採藥的村夫,來到大黑山神仙廟後,這是一座背靠山石,面臨水泉的莊園,門前山坡上種著各種各樣的藥材,有攀樹高掛的金銀花,黃了臉的大木瓜,天冬、麥冬、頂著紅溜溜珠的老人參……
在小院裡找到採藥老人,邳彤說明了來意,是專程拜師求教的,並當場詢問治爛蘑菇毒瘡的方法。老人一看是個採藥的,便直爽地說:“提起這事來,是三十多年以前,一位老太太告訴我的。當時我的老伴額頭上長了這種瘡,花錢求醫治了半年多,一點也不見好,後來遇見這位老太太,她告訴我用大蔥甘蔗砸成泥貼敷,回來一試治好了。從那以後,我也就成了治這種病的“先生”了。這幾十年,我遇見這樣的瘡,就靠這種方法治,不知治好了多少人。”
老人笑了笑:“就像這樣療效高的偏方、驗方、在民間多得很,可惜沒有人肯下這份辛苦去收集。”
“噢”一席話,提醒了邳彤,他站起來背起自己的藥簍,恭恭敬敬地說:“多謝老人家,你說的很對,有很多病,做‘先生’的不一定會治,我們村夫鄉老,不一定不會治。”
“這倒是真情,”老人說,“我在大黑山幾十年採藥,就沒聽說過有什麼不治之症,可是一到‘先生’那兒,這也治不了,那也看不好,說得可怪邪乎!”邳彤聽後,心裡一熱一熱的。
在回家的路上邳彤回味著老人方才說的話,感覺到自己的醫術並不高明,稱不上真正的藥王,而真正能藥到病除的藥王是在民間,在山鄉啊!
邳彤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叫家人把門口掛的那塊“藥王邳彤”的大匾摘下來。從此以後、邳彤經常扮成打柴樵夫、串鄉醫生,走村串戶,採方治病。他寫成的《串鄉錦集》,可惜已失傳,但他收集的民間驗方,一直在民間流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