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的記憶
我是70後,小時侯國家還處於計劃經濟的年代,生產生活物質匱乏,村裡各家各戶平時燒鍋做飯都靠拾點秸杆和樹枝,條件好點的家過年才捨得燒煤。
記得七歲那年,我上一年級,暑假期間,父親在縣城工作,弄了些煤票,但是怎麼把煤拉回來是個難題。母親去生產隊借了一輛馬車,聽說要進城,從沒出過遠門的我纏著母親帶我進城看看,母親被纏不過,終於答應了我,我激動的一宿沒睡。
第二天天不亮剛想迷迷糊糊睡著,就被母親從床上拉了起來,坐上馬車出發了。趕車的姓蔣,名字不記得了,他是我們生產隊從許昌聘請來的菸葉技術員。因為他留著光頭,酷似蔣介石,村民給起了綽號蔣光頭,時間一長,反而沒人記得他的名字了。那天因生產隊飼養員另有任務,生產隊長臨時派蔣光頭趕車。
因為這次臨時換人,差點沒出人命大事。
由於要拉重物,套了一匹騾子兩匹馬,騾子駕轅,馬拉稍,為什麼要用騾子駕轅,馬拉稍呢?八十年代以前,農村生產條件落後,農民種地主要靠牛、騾、馬。牛勁大,性格溫順,主要犁地用;騾馬用來拉車,騾子兼顧牛和馬的優點,用來駕轅,好掌握方向;馬性子烈,不好馴服,只能拉稍。這都是人們在生產實踐中摸索出的經驗。
家離縣城二十里,走備戰路,就是現在的107國道,但那時為什叫備戰路呢,據老人講是準備為防蘇修和蔣介石反攻大陸打仗修的路,所以叫備戰路,估計現在的年輕人都不記得了。
上午就趕到了縣城,到縣物質供應站裝好煤,中午吃罷飯就往回趕。車過南關大橋,到諸市路口,發生了意外,因老蔣趕車技術不高,沒有提前給拉稍的馬發號施令,兩匹馬掉頭往駐市方向去了,駕轅的騾子老馬識途,堅持往前走。結果馬車順著溝坡下了河,我嚇得哇哇大哭,老蔣也從馬車上掉了下去,眼看馬車要掉進水裡,幸虧騾子前腿跪地死死撐住,沒讓馬車繼續下滑。馬車輪子離老蔣的光頭不到一尺,差點從老蔣頭上碾過去,駕轅騾子救了老蔣一命,以那以後見到騾子我就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
等到把馬車拉上岸,煤裝上車,天就擦黑了,也沒顧上吃飯,急急往家趕。
走到離家二里地範莊一座石板橋時,天就黑透了。又發生了意外,小橋面窄,轉彎時一隻軲轆懸了空,馬車側翻,連煤帶人掉溝裡了,幸虧溝裡有水,否則就被煤活埋了。我渾身溼透從水裡爬起來,像個落湯雞一樣。
等到把煤拉到家,一車煤就剩有三分之一了。
兒時經歷, 生活艱難,碼字不易,望包多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