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的掌故
春聯,起源於桃符。據傳說:上古時候,有名叫神荼、鬱壘兄弟二人,效能執鬼,住在東海度朔山上。常立於大桃樹下,檢閱百鬼。對於無故害人的鬼,即用葦索綁起來,給虎吃掉。於是後來的縣官,常於除夕,飾桃人,懸葦索並畫虎於門,藉以嚇鬼;或用兩塊桃木板,立於門旁。其無板之家,以紙代之,上畫神荼、鬱壘二人的像,就是所說的“門神”,用之壓邪祛災。這就是“桃符”的來歷。除夕時換新的。宋王安石有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家家戶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兵變後,登基稱帝,夜裡常夢到死去的弟兄來索命,一夜數驚。他讓秦瓊和尉遲恭在夜間為之守門,二將立於門外,太宗方能安眠。幾天下來,太宗知道二人辛苦,就讓閻立本把二人的像畫於紙上,張貼門上,替代真人守門,效果很好。這就是“門神”的來歷。
五代時,後蜀主孟昶開始在桃符上書寫聯語,因此,春聯也有桃符之稱。昶於一年除夕,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板於寢門,嫌其詞欠佳,遂自題雲:
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這就是最早的一副春聯。宋、元以來,春聯的作者漸多。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忽於除夕下旨,令所有的公卿士庶各家門上,都要張貼春聯。太祖還微服私訪,以為笑樂(見《簪雲樓雜說》)。經皇帝的提倡,此後春聯成為家家戶戶春節必貼之品,行成一種風俗,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