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造物主吆喝著九條長龍,從雪峰天險巡遊到這裡,突然“定格”。於是,隆回西北就有九座尖峰拔地而起。這就是九龍山,山腳下有個八百來戶的小山村,我的爺爺就居住在那裡。
️爺爺被封為牛官
爺爺生不逢時,空有高高的身架,無窮的力氣,在大鍋飯的年代,卻無法攢一筆錢來醫治他的老病氣管炎。病魔折磨得他未老先衰,日趨消瘦。隊長見他可柃,便封了他一個“弼牛瘟”的頭街,專門看管隊上那十來頭耕牛。
那時,農民一年難得吃上一頓肉。一天,生產隊買來了一頭老母牛,準備合夥打個牙祭。老牛瘦骨嶙峋,睜著可憐的大眼,望著周圍一副副饕餮狀的人們,爺爺翻開母牛的眼皮,驚喜地叫道:“這牛有崽兒了! ”於是,它便被留了下來。
️牛王出世
在爺爺的精心照料下,那頭母牛果然產下了一隻小水牯。細細的腳杆,單薄的身軀,小狗兒似的頭。隊上的人一看到它,都鄙夷地搖搖頭,爺爺卻興致勃勃,一心要把它餵養大。一次,爺爺的氣管炎又犯了,臥床不起,就託別人照料牛群。待他病癒,小牛兒身上生了密密匝匝的蝨子。爺爺氣得邊罵邊趕緊拿梳子把蝨子梳掉,一連忙了兩三個下午。
眨眼一年過去了,小牛兒不但沒有什麼起色。而且接二連三地生了幾場病。爺爺夜夜衣不解帶地照看它,小牛兒的病終於好了。隊裡的人卻在暗地裡商量要把它賣掉。趁爺爺出去的工夫,幾個人便把小牯牛牽了出來,向市場走去。爺爺聞訊,飛也似地去攔截他們,大喝道:“誰敢賣我的牛,我同他拼了! ”眾人一時給鎮住了。
爺爺把牛牽回來不久,它卻生起了癩皮病,要花很多錢才能治好。於是人們紛紛埋怨爺爺,不該把牛牽回來。爺爺說你們懂得什麼。這牛有十顆牙齒:‘九牙養田莊,十牙貴為王,它是一頭牛王!總有一天它會讓你們見識識。”爺爺喊了幾個獸醫,又是打針,又是喂藥,仍不見好。他這才想起了祖傳秘方,便到九龍山上採來了草藥,把藥熬好了,爺爺就掰幵牛的嘴,一勺一勺地喂。沒多久,牛兒的癩皮病奇蹟般地好了。
冬去春來,小牛兒已滿了兩週歲。毛色油滑發亮,肚子圓滾滾的,四腿如柱,身長丈許,髙五尺多,那對鐵鑄般的犄角,恐怕有一米多長,它走起路來,威風驤凜,果然成了牛王。
春耕時節,爺爺把牛王趕到一塊淤泥很深的田裡,牛王拉著犁滿田飛跑,不消一個時辰,便犁了一畝地。隊長大喜,把一個隊的田 都讓它包了。其他的牛便支援外隊,賺了好一筆錢。
不知不覺又過了好多年。在一個嚴寒的冬季裡,爺爺驚奇地發現,牛王一天比一天瘦了。晚上回家,肚子總是癟癟的,而其他的牛都肥嘟嘟的。爺爺百思不得其解。這天,他悄悄跟牛王上了山。一進牧草蓁萋的山溝,牛王突然越走越快,離開了牛群。爺爺拼命追趕,等到爺爺來到峽口,不禁大吃一驚。
️牛王殺虎
牛王高高揚起犄角,死死守住峽口。只見一陣狂風吹來,峽口後亂石堆裡跳出一隻黃皮華南虎,想繞過牛王衝向牛群。可是它向左,牛王便堵住左;它向右,牛王便奔向右,始終不讓老虎衝過峽口。
爺爺這才明白牛王日趨消瘦的原因。趁猛虎和牛王周旋的當兒,爺爺拾起地上一根木棒,悄俏繞到猛虎身後,大叫一聲。猛地—棍打在猛虎後腿上。猛虎受驚,後腿一掀,爺爺的衣衫被撕破,胸膛像被利刃割裂了幾道傷口,鮮血汩汩地流了出來。牛王見了,眼睛睜得更圓了,狂吼一聲,猛衝過來,一雙鐵角夾住了猛虎圓滾滾的脖子。猛虎舉起一對前爪亂抓,抓破了牛王的前腿。
這時,爺爺又艱難地爬起來,雙手舉起木棍在後面亂打。猛虎擋不住這兩面夾攻,沉悶地哼了一聲,猛地一掃鐵棒似的尾巴,把爺爺掃出一丈遠。爺爺撞在一塊大石頭上,立刻昏了過去。猛虎趁勢掙,脫了牛王的犄角,扭過身,一口叼住爺爺向回逃竄。牛王奮起鐵蹄猛衝上去,頭一歪,右邊那隻長長的犄角便深深扎進了猛虎的腹部。
️爺爺去世,牛王相隨
黃昏時分,隊長見牛群都回了家,牛王與爺爺卻沒有回來,就預感到發生了什麼意外,忙領著十幾個小夥子,舉著火把,拿著鋤頭 扁擔上了山。來到峽口,一個個不禁目瞪口呆。爺爺還被叼在猛虎的血盆大口裡,牛王的犄角深深扎進了老虎腹部。牛王躺在地上, "呼嚕嚕”直喘氣。大家費勁地把爺爺從老虎口書掰了出來。隊長見爺爺還有一絲氣息,趕緊掐住他的人中穴。小夥子們則把牛王的犄角從虎屍中拔出來。好一會兒,爺爺才醒過來,一把抱住牛王,悽切地喚了一聲“牛王”,便倒在地上,永遠閉上了雙眼。牛王跪倒在地,眼裡滾出雀蛋大的淚珠。
給爺爺送葬的時候,牛王緊跟在棺材後面,同送葬隊伍一齊前進。埋罷爺爺,所有的人都走光了,只有牛王,呆呆地、久久地臥在墳前。人們想盡辦法也牽它不走。隊長只得煮幾升稻穀,割些冬茅,送到牛王嘴邊。牛王不吃不喝也不動。第七天,牛王突然顫巍巍地站起,狼吞虎嚥地吃了一盆穀子和一把青草,仰天悲壯地長嘯一聲,對準爺爺墳旁一棵二尺多粗的樹猛地撞去,樹被攔腰撞斷,牛王也腦漿迸裂,伸了伸腿,就追隨爺爺去了。
隊長說:“牛王對爺爺是生死相隨,有情有義,我們要尊重牛王的選擇。”後來就在爺爺的墳旁給牛王挖了一個墳墓,墓碑上寫著牛王二字。一陣山風吹來,彷彿聽見爺爺在輕聲呼喚:“老夥計,你又回來了。”牛王低沉的回應著:“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