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瓦西村,富有詩情畫意:村邊,金黃的落葉沿著水渠向遠處鋪展,滿坡是詩意;村外,大棚內的西紅柿、黃瓜長勢正旺,滿眼是綠意。
“我們村今天的成績來之不易,從種黑皮冬瓜開始,期間我們克服很多困難。”看著處處生機的村莊,瓦西村村主任鄭茂俊感慨地說。
鄭茂俊(右)正向村民朱京武瞭解今年大棚西紅柿種植情況,去年朱京武這個3畝地的大棚西紅柿,收入超過20萬元。
村支書帶頭,試種黑皮冬瓜
瓦西村隸屬商河縣玉皇廟鎮,是一個平原小村,只有130戶村民,550口人,村裡最值錢的資源是1200畝沙土地。
土裡刨食,溫飽沒有問題,但要想富裕,產業結構必須調整。
產業怎麼調? 2000年,經外出考察調研,村“兩委”決定發展黑皮冬瓜種植產業。但村裡從來沒人種過冬瓜,能行嗎?
為打消村民們的疑慮,也為了蹚出一條致富路,村黨支部書記常延富和5名黨員大膽“吃螃蟹”,率先種了30畝黑皮冬瓜。
沒想到黑皮冬瓜在瓦西很適應,不僅長相好看,皮色油亮,而且品質也非常好,當年畝產一般在1.3萬斤以上,有的超過了2萬斤。
黑皮冬瓜在當地是獨一份,質量又好,收購商紛紛慕名前來,價格最高時每斤到了0.9元,種植戶喜上眉梢。瓦西黑皮冬瓜一炮打響。
瓦西村組織的瓜王比賽,最大的冬瓜一般都超過100斤。(資料圖)
此後,瓦西黑皮冬瓜的種植面積迅速擴大, 2015年底,全村冬瓜種植面積達到1000畝。目前,瓦西村輻射帶動周邊3個鄉鎮26個村莊發展黑皮冬瓜1.6萬畝,產品遠銷黑龍江、吉林、廣東等省份,成為長江以北最大的黑皮冬瓜生產基地。黑皮的冬瓜成了瓦西村民增收的“金娃娃”。
支部領,育品牌,擴產業
隨著黑皮冬瓜種植規模的擴大,村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但品種單一、種植成本高等問題開始出現,瓦西的冬瓜產業發展遇到了瓶頸。
意識到這一問題後,2013年,常延富又帶著部分種植能手到平度大澤山等地,考察葡萄種植。經過認真請教學習,大家一致認為村裡應該增加葡萄產業。
種葡萄,大家又都是新手,怎麼辦?還是老辦法:黨員帶頭,先行先試。有不懂的技術,向書本上學,請專家來指導,只用了3年的時間,村裡的葡萄種植面積就超過了300畝。
2018年,首屆“瓦西味道”葡萄節開幕,商河、臨邑、濟南等地的遊客慕名前來,一下又讓瓦西葡萄火了起來,瓦西村也連帶著出了彩——冬瓜村又種出了好葡萄,有一套!
隨著冬瓜、葡萄種植面積的擴大,產品好賣但缺品牌、村民各自為戰壓價競爭等問題也凸顯出來。
2015年,村“兩委”一班人經過討論,決定走合作發展的路子。當年,村黨支部領辦了黑皮冬瓜合作社,常延富任理事長。
為發揮組織優勢,瓦西村成立了富有特色的產業黨小組。
為真正實現抱團發展、規模經營,全村78%的群眾以土地、大棚以及種植作物估價入股合作社,佔股50%;村集體以上級扶持資金、“三資”入股,佔比50%。
合作社成立後,對種植戶實行統一供種、統計技術培訓、統一服務管理、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產品銷售“五統一”管理模式,將黨組織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與合作社市場優勢、生產優勢雙向融合,實現了規模化高效經營。
為提高黑皮冬瓜知名度,合作社註冊了“瓦西”牌商標,並在蔬菜網上設立“瓦西冬瓜銷售網頁”。同時,透過參加農產品推介會、舉辦黑皮冬瓜大賽等活動,進一步擴大品牌知名度,拓寬銷售渠道。
隨著大棚的增多,瓦西村藉助冬瓜及葡萄銷售取得的紅利,進一步豐富種植品種,滿足市場需求,增加農民及村集體收入。
經過不斷探討,有機韭菜、西瓜、西紅柿逐漸發展起來,本村的地不夠用,能幹的村民開始流轉周圍村的土地,帶著附近村村民共同增收。
增效益,集體農戶實現雙贏
2016年,合作社籌資建立佔地10畝的冬瓜交易市場,透過每斤收取0.02元管理服務費的形式,合作社收入40多萬元;2019年,合作社銷售葡萄90多萬斤,按每斤0.5元收取管理服務費,收入45萬元。所有管理服務費,合作社提取5%用於擴大再生產,提取5%用於社員培訓、困難救助和公益事業,剩餘部分村集體和社員按比分紅。
瓦西村是山東省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也是長江以北最大的黑皮冬瓜生產基地。
透過合作社運營,村裡的冬瓜賣出了好價錢,社員戶均收入超過10萬元,而透過葡萄種植,社員們年收入近千萬元。最近,村裡新發展的優質品種西紅柿,一個3畝的大棚,一季收入就超過20萬元。
隨著產業的發展、調整,村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瓦西村也頻頻“出彩”:成了遠近聞名的強村、富村,諸多科研院所也在這裡設立了科研基地等。
目前,在原有種植業的基礎上,村民又根據市場需求,發展起了小冬瓜、芹菜、黃瓜、甜瓜、水果蘿蔔等產業。
今天的瓦西村,從春天到冬天,不論是露天地還是大棚內,農作物顏色是越來越豐富,“五彩產業”讓村民和村集體的收入如芝麻開花般節節高,也助力瓦西村再次“出彩”——成功入選2021年度全國億元村名單。
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 王星 通訊員 張鳴 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