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極地探路者”琚宜太這個名字,但凡關注過“中國南極考察”的人應該都會知道。他把自己真真實實交給了科研,為中國的地質研究事業獻出了青春,在南極科考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琚宜太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曾經參加過三次南極考察。他在34歲時,就已經是兩任南極內陸格羅夫山(64座冰原島峰的總稱)考察隊隊長了。他和隊友們一同深入南極大陸深處,從冰縫密佈、常年風力達到8級以上的危險地帶帶回很多珍貴的隕石,為我國南極科研工作做出了傑出貢獻。這一系列在常人看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是被琚宜太這樣一位冷靜而勇敢的學者一次又一次的完成。
從地質工作者到南極考察隊成員
在大學學習礦產勘查專業的琚宜太不會想到,自己在未來居然會和南極結下那樣深刻的不解之緣。畢業後的琚宜太先是在福建做了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主要負責尋找金礦,當時他的工作內容可以說跟南極毫無關係。原以為生活就會這樣波瀾不驚地繼續下去,但一個可以讓生活變得完全不一樣的機會突然出現在他的面前。
出於對地質與科研的熱愛,琚宜太義無反顧地報考了中科院的博士生。他喜歡大地構造,原本想成為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繼亮研究員的學生,可惜當年李先生名額已滿,琚宜太被轉給劉小漢研究員。當時的琚宜太並不清楚劉小漢老師的研究方向,所以有點猶豫不決,直到接到劉小漢老師的電話“你可以去南極”。就是這句話,讓琚宜太動了心,那可是南極啊,廣袤的冰雪大陸,嚴酷的自然環境,神奇的自然景觀,始終吸引著人類的目光,多少人一生也沒有機會踏足的地方。南極蘊藏著無數的奧秘等待人們去研究、探索,對人類的未來生存影響深遠。於是琚宜太做出了決定,由此開始了自己與南極的不解之緣。
三次南極考察,兩次成為“隕石獵人隊”隊長
1999年,琚宜太第一次前往南極,當時他參加的是中國第16次南極科學考察。那次的考察任務十分艱鉅,時間性強、危險性大,依賴客觀因素較多。最終在全體隊員的共同努力下,圓滿地完成了格羅夫山考察、大洋考察、沉積物捕集器收放取樣等考察任務,獲得了大量的樣品資料,為全面完成國家“九五”重點攻關專案奠定了基礎,特別是格羅夫山考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科學成果。
2002年,琚宜太再次踏上了前往南極的考察之路,和上次不一樣的是,這次他是作為中國南極科考隊“隕石獵人隊”隊長前往。性格沉穩、敢想敢做的琚宜太在這一次考察中,經受住了考驗,圓滿完成各項科考任務。
要知道在格羅夫山辨認隕石不是一件輕鬆的事。雖然動用掃雷器,但靈敏的儀器碰到含鐵的小石塊都會“吱吱”亂叫,隊員們還是得依靠肉眼,一塊塊地拾揀和辨認。在為期43天的考察中,“隕石獵人隊”在格羅夫山的碎石帶中發現了4448塊隕石,這為研究宇宙和天體運動提供了珍貴的資料,也使我國南極隕石的擁有量繼日本、美國之後,躍居世界第三位。
2005年,琚宜太又一次擔任中國南極考察隊“隕石獵人隊”隊長,帶領隊伍前往南極進行第四次格羅夫山綜合考察。他帶領科考人員在這次考察中共收集隕石5354塊,超過前3次收集數量的總和,並繪出了格羅夫山地區1:5萬的地質圖。
琚宜太表示,這次南極之行除了收集到珍貴的“哈丁山土壤”樣本外,同時採集了大量的沉積岩,給進一步研究冰蓋進退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考察隊還在這一區域安裝了11個永久性衛星地面角反射器,它們將為研究冰流運動速度及冰貌動態變化過程等提供精確資料。這是我國第一次在該區域進行遙感監測。同時,科學家們還在南極進行了宇宙塵的收集工作。
作為個人,琚宜太在三次考察期間共為中國帶回2941塊隕石,是目前全世界找到南極隕石最多的科學家。
生命至高無上,安全永遠第一
在南極內陸格羅夫山執行考察任務比大多數人想象中的還要困難,肉眼難辨的冰縫號稱地獄之門,老隊員鄭鳴曾經發出感慨,“在格羅夫山,你邁出的每一步,都可能是人類的第一步,也可能是自己人生的最後一步。”
時隔多年,琚宜太仍清晰地記得,當時有位隊員叫繆秉魁,臨出發前他的妻子帶著年幼的女兒一起來送行,對當時作為隊長的琚宜太千叮嚀萬囑咐說,“請一定要把我們小繆安全地從南極帶回來,一定!”這樣的囑託很多,使得琚宜太肩上的擔子很重,所以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照顧好所有隊員,讓大家都平平安安出發,完好無損回家!
當時在格羅夫山地區進行的科學考察還帶有一定程度的探險性質,隊員的安全很大程度上依靠領隊者的經驗和現場反應。琚宜太表示,“整個考察分隊的十幾條生命都維繫在我一個人身上,擔子這麼重,我不得不冷靜,我必須冷靜。”但是就算再精心的計劃,仍然會出現許多不可避免的險象。在尋找隕石的過程中,繆秉魁不慎掉入冰縫,幸虧冰縫不寬,他雙臂撐住,掙扎著爬出來。繆秉魁驚魂未定滿手是血的樣子,深深地印在了琚宜太心裡。他明白,不能再冒險了,雖然這是個隕石聚集區。前進是勇氣,退出更需要智慧。隨後,他帶領隊伍果斷從那個地區撤了出來。在他的心裡,科研成果固然讓人驕傲又自豪,但是隊員的生命更是無價之寶。人員傷亡不僅會毀掉一個家庭,更會嚴重影響“中國南極考察”的聲譽。
“隕石獵人隊”的誕生和事蹟
在南極執行考察任務,伴隨著凌冽寒風而來的,除了危機還有豐厚的科研成果。
琚宜太第一次出發去南極考察時,有一位對他來說至關重要的人物同在隊伍中,他就是李金雁,是當時隊伍裡的機械師。李金雁在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去過很多次南極,經驗豐富,專業水平也非常紮實。這樣的角色在隊伍中相當重要,那時的內陸圈子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南極考察可以用三流的科學家,但必須用一流的機械師”,因為機械師能夠保證每位隊員安全歸來。科學家的能力決定了整個隊伍的上限,而機械師的能力則決定了整個隊伍的下限。琚宜太回憶道,自己後來能成為稱職的隊長,和李金雁的引導及幫助是分不開的。
第一次當隊長,去南極考察的時候,琚宜太滿懷豪情壯志,他告訴李金雁:“我的夢想是找到一百顆隕石。”沒想到這句話不僅紮根在琚宜太心裡,也牢牢映在了李金雁的腦海中。在考察工作期間,有一天李金雁很晚都沒回來,琚宜太和其他隊員心裡著急,就開車出去尋找,後來在一片陌生的地區找到了李金雁,他滿臉興奮又自豪地對琚宜太說:“你可以實現夢想了。”琚宜太當時很疑惑,還沒有反應過來。“我找到了一個隕石的富集區,那裡有你的夢想。”琚宜太心頭一顫,和隊員們稍作休整,馬不停蹄趕到李金雁所說的位置。在看到四處散落的若隱若現的隕石碎塊時,琚宜太覺得那不是石頭,而是他心裡閃爍的星星。在全體隊員們的努力下,那一天就找到了九百多塊隕石。後來更是一發不可收拾了,在第十九次南極考察中共找到了四千多塊隕石。自此,“隕石獵人隊”的名號一炮打響。
關於南極的故事有許許多多,仍然在等待著更多的科學家和探索者去發掘和解密。琚宜太想對前往南極考察的新老朋友們說,“科學考察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勇敢!心存敬畏之心,為了科研工作能順利、平穩地進行下去,我們更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在科研之路上前行。”
發展穩步前行,未來光明可期!這不僅是科研精神,亦是探路者的發展理念。探路者自創立以來堅守本心,在發展自身硬實力的道路上穩步探索,勤懇耕耘。探路者已經連續13年用專業戶外裝備貼身護航南北極考察隊員,為他們提供極寒環境下工作的裝備保障,同時也不斷加強針對極地環境的戶外科技研發,為中國南北極科學考察隊提供更加專業的全套裝備保護。
為守護而生的溫度,應該有更多人共同感受。為向中國南北極考察隊致敬,也為了將同樣的極地保暖科技帶給廣大消費者,探路者現已開啟極地系列防寒服發售,其中的復刻版極地防寒服全球限量200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