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探索4500
就在不久前,中國研發的自主水下機器人,首次完成了北極科考!在冰天雪地的惡劣環境下,向下潛入極度嚴寒的深海,驗證了一系列全新的技術,更重要的是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科考成果,其中的難度令老外不敢想象,那麼在研製過程中,中國需要克服哪些困難?
圖為科考團隊中國雪龍2號
科考船近期剛剛完成了一次,航程達到1.4萬海里,歷時達到79天的漫長科考之旅,而在這次科考當中一架全新的國產水下機器人也完成了自己的首次科考,接受了來自北極惡劣環境的考驗,並且取得了圓滿成功,它的名字叫做“探索4500”,這也是中國第1次依靠水下自主機器人在高緯度北極地區展開對海底情況的科考,此行採集的眾多資料,必然對科學研究和地球環境保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其他機器人相比,探索4500的外形更像一條魚,這賦予了它在南極水下更加自由地進行探索的能力,同時一方面為了對機體起到保護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便於回收時發現它,科學家將其外殼塗成了橘黃色,這也使其得到了一個“大黃魚”的外號,此外它也沒有其他國家產品身後拖著的長長電纜,由於安裝了自主控制系統,因此不需要人工干預,也能進行水下的航行和相關的探測。
圖為探索4500
除此之外,為了完成這次北極科考,探索4500還進行了一系列技術升級,例如由於該地區風浪較大,機器人入水之後沒有線纜的牽制,很快就會和母船發生相對位置的變化,這會對上浮之後的回收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該機器人具備了自主導引能力,能夠根據接收到的指令和自身裝置檢測到的資料相比對,作出正確的航行方向決策,進而在回收過程當中自主向母船靠近。除此之外這臺機器人還具備一項和真人一樣的黑科技,他能夠自己對自身的狀況進行判斷,每工作一段時間就會進行一次這樣的判斷,如果情況良好則繼續進行工作,如果發現自己的情況不好,就會立刻發出求救訊號,這時科研人員就會向其方向前進,對其進行救助,為了避免機器人出現卡在冰層縫隙當中,或者不易被發現的情況,探索4500配備了應急信標,能夠在緊急情況下釋放方便對其進行定位和回收。
圖為科考團隊和機器人合影
在這些尖端技術的加持下,探索4500才完成了針對北極的科考,而以這次出征為契機,中國會加強南北海洋裝備的研發力度,進而增強自身的科考能力,使之有利於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甚至有利於深海資源的開採畢竟全球各地的深海環境基本都大同小異,能抵抗南北極惡劣環境的機器人,必然也能克服南海地區的水下環境,進而用於可燃冰等資源的勘探,為國家發展貢獻重要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