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之所以如此乾燥,和地形有很大的關係。
西北為什麼乾旱
這個地方在地理上身處內陸,缺乏水汽,而水汽要從海洋上過來,但它距離哪個大洋都非常遙遠。
在距今約130-34 Ma(Ma-百萬年),中亞西部大部分地區被橫亙歐亞大陸的特提斯海佔據,有副特提斯海的水汽輸送,西北地區可以說非常溫暖溼潤。然後隨著副特提斯海萎縮成地中海,西部地區也慢慢地從沿海地區退縮變成內陸地區。水汽也就輸送不到西北地區來了。特提斯海的演化和消亡過程是新生代全球重大地質事件,對歐亞大陸特別是亞洲內陸乾旱環境的形成演化產生了重大決定性影響。
另外一個就是焚風效應,焚風是出現在山脈背面,由山地引發的一種區域性範圍內的空氣運動形式
地球上的水汽分佈滿足比較簡單的物理規律,我們稱之為克拉伯龍-克勞修斯方程,溫度越高、距離地面越近的地方,空氣中可以容納更多的水汽;而溫度越低、距離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氣中的水汽含量就越低。
如果有一座山,在山的迎風坡這一面,風帶著水汽過來,、空氣流動遇山受阻時會出現爬坡或繞流。氣流在迎風坡上升時,溫度會隨之降低。空氣上升到一定高度時,水汽遇冷出現凝結,以雨雪形式降落。
空氣到達山脊附近後,變得乾燥,在背風坡一側順坡下降,並以幹絕熱率增溫。因此,空氣沿著高山峻嶺沉降到山麓的時候,氣溫常有大幅度的升高。所以我們能看到,在迎風坡的地方,一般都非常溼潤,而在背風坡的地方經常會形成乾熱的河谷。
我國整個西北地區周圍全是山,南邊青藏高原,西邊帕米爾高原、天山,北邊也是山,東邊離海非常非常遙遠,所以如果有氣流翻山,不管你從哪兒來的,到那地方一定會變幹。
喜馬拉雅山的迎風坡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年降水量超過1萬毫米,這也是為什麼印度和孟加拉國這麼潮溼多雨的原因。而到了喜馬拉雅山的北邊,整個一片荒蕪,完全是荒漠的樣子。
隨著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不斷隆起,西北也就變得越來越乾旱,所以後來,有許多科學家就提出來一個設想,可不可以把喜馬拉雅山炸開,讓水汽進行,西北重新成為“魚米之鄉”。在1997年的時候,著名企業家牟其中也畫過大餅,要炸開喜馬拉雅山,讓印度洋的風吹過青藏高原,把塞上變成富饒的江南,拯救西部乾旱問題。
然而科學家發現,不需要炸開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正變得溼潤,西北也在變得又暖又溼。
青藏高原正變得暖溼
2017年,科考隊曾對青藏高原進行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2021年,此次科考研究成果釋出,科考隊發現,青藏高原湖泊面積明顯擴張,水量增加,多數湖泊擴張20%以上。其中,永紅—西金烏蘭湖擴張最為明顯,面積由第一次科考時的416.1平方公里,擴張到615平方公里,增大了近一半。隨著面積的擴張,不少湖泊鹽度隨之下降。
降水增加是2000年至2013年高原湖泊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特別是羌塘東部和可可西里地區,降水的貢獻超過70%。
1960年以來,青藏高原以全球兩倍的升溫速率變暖,在異常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總體變溼,但區域差異明顯,表現為季風區降水減少和西風區降水增加。高原整體暖溼化,令植被增多,空氣溼潤,生態系統總體趨好。在阿里地區河流、溼地周邊明顯綠意增多,在公路以及湖泊周圍隨處可見藏羚羊、藏野驢、藏原羚等野生動物。
隨著青藏高原不斷變得雖然,西藏和西北地區也正在變得暖溼化,西北氣候的變化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進入了科學家的研究視野。中科院院士施雅風敏銳地關注到西北降雨量增多的情況,後來又依據當地的地表氣溫、降水量、冰川消融量和徑流量等指標,提出西北氣候可能正在由暖幹向暖溼的轉型的推斷。
之後二三十年的觀測,基本與施雅風院士的推測相符,西北整體溫度有所上升,大部分氣候分割槽降水量呈現增加趨勢。
生態變化,風險也在增加
那是不是就說明了,西北正在成為魚米之鄉呢?並不是,我們需要知道,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青藏高原的 冰川正在發生全面和加速退縮,退縮的幅度在不同的地區也不同:在大陸性氣 候的青藏高原腹部地區,冰川退縮幅度最小;隨著向海洋性氣候區過渡,冰川退縮幅度加大;在西藏東南部等海洋性氣候區,冰川退縮幅度最大。
根據科學家構建的模型估計,若全球變暖保持現在趨勢,至 2070年時,青藏高原的海洋性冰川面積將減少43%。大規模的冰川融化造成地表反射率的改變,將極大地影響區域氣候過程和大氣環流運動。
也就是說這種暖溼化雖然在一方面會促進生態趨好,但是青藏高原暖溼化趨勢的持續,氣候極端化會加劇,各類氣象災害會普遍增加,天氣氣候的無常性和突發性會更顯著;降水將更加集中,會出現旱澇災害併發和並增的局面,也容易出現旱澇急轉;氣候變暖還會使某些作物的種植適應性變差,部分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有所下降;高山地區冰川和積雪融化加快,造成固體水資源銳減。
除此之外,降水量的增多,是以弱降水減少、強降水日數和降水量增多的方式實現的,極端降水事件極易導致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災害。
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雖然青藏高原有暖溼化的趨勢,但是西北目前的降水增加是不均衡的,而且暖溼化趨勢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西北乾旱區荒漠景觀的格局和乾旱缺水的現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資源和生態壓力將持續存在。
總結
所以總結來說,氣候暖溼化對當地而言是利弊兼有、利大於弊,但是我們也不要忽視其中的風險,應加強氣候觀測系統建設,加強具有高原特色的冬季雪災、春季乾旱、汛期洪澇等專題氣候趨勢的監測預測工作,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報的準確性,大力提升極端氣候災害的監測能力和水平。
西北成為“魚米之鄉”是一個美好的夢,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這個夢會實現,但絕不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