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點糕有個忙碌的程式設計師朋友,本糕天天密切關注他的髮量,他天天密切關注自己的心臟。漏一拍、疼一下都要大呼“我不要再幹程式設計師啦!”,但到發工資的那一刻,又“別說了,我能忍。”
在這個內卷的時代,又有誰能逃過壓力山大的魔爪呢!
關於壓力的研究也是一抓一大把,什麼會導致脫髮白髮、睡眠差、免疫力下降、狂吃長胖,甚至還和心血管疾病發生相關。
近日,一項迄今為止最大的、關於精神壓力誘導心肌缺血的前瞻性佇列研究結果證明,在評估冠心病的患病風險時可不能忽視精神壓力這一危險因素[1]。
來自美國埃默裡大學的Viola Vaccarino博士和他的團隊,在對918名穩定型冠心病患者的佇列研究資料進行彙總後提出,精神壓力誘導的心肌缺血(MSIMS)與冠心病(CAD)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相關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風險增加150%顯著相關。
文章發表在JAMA期刊上。
論文首頁截圖
冠心病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也很常見,比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菸酗酒等。相應的,降低CAD風險的方法有健康飲食、定期鍛鍊以及用降糖降壓降脂的藥物治療等。
但除了這些影響因素,還有些看不見、摸不著的黑惡勢力——精神壓力。
雖然已經證明精神壓力和傳統壓力(運動、藥理學)都會引起心肌缺血,但在對CAD患者的護理中,人們往往認為只有傳統壓力型缺血才會促進病情發展,精神壓力型缺血會對CAD患者的預後帶來什麼影響始終沒有定數[1-4]。
於是,Vaccarino博士和他的團隊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別完成了2項平行的前瞻性佇列研究(MIPS佇列和MIMS2佇列),並在去年的美國心臟病學會(ACC)年會上提出,與身體上的壓力相比,精神壓力誘導的心肌缺血更有可能導致CAD患者心臟病復發或死於心臟病[5,6]。
[5]
[6]
這兩個佇列的主要終點是心血管疾病相關死亡或首次、復發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次要終點是因心力衰竭住院。中位隨訪時間分別為6.0年和4.6年。
在每次隨訪時,Vaccarino博士和他的團隊為所有參與者安排兩種壓力測試:
常規心臟壓力測試:運動或藥理學。即透過體育鍛煉或藥理對心肌施加壓力。
標準精神壓力測試:公開演講。要求患者最多準備2分鐘,隨後在至少4名觀眾面前完成3分鐘的演講。(救命,奇點糕看到這兒已經應激了)
在整個測試過程中,使用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術(SPECT)獲得患者的心率、血壓和心肌缺血情況,以確定在這兩種壓力源下,患者是否產生心理壓力,以及壓力對心肌缺血是否有影響。
這次,研究者們將兩個佇列進行薈萃分析,共納入918名穩定型CAD患者,平均年齡為60歲,女性佔34%。
根據薈萃分析結果顯示,在總共918名參與者中,16%的患者(n=147)僅在標準精神壓力測試下發生心肌缺血,31%的患者(n=281)僅在傳統心臟壓力測試下發生心肌缺血,而有10%的患者(n=96)在這兩種壓力測試下都會發生心肌缺血。
經多變數調整後發現,與沒有發生精神壓力型缺血的患者相比,發生精神壓力型缺血的患者的死亡或復發風險增加了150%(HR 2.5,95% CI 1.8-3.5)。
在分層分析中,互動作用項的p值並不顯著
此外,結果再次證實精神壓力與傳統壓力是引起心肌缺血的兩個獨立因素,並且在這兩種壓力下的心肌缺血對CA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風險影響不同。
與沒有發生心肌缺血的CAD患者相比,僅僅是傳統壓力缺血並不會顯著增加相關死亡和復發風險(HR 1.4,95% CI 0.9-2.1);但僅是精神壓力缺血就與風險翻倍相關(HR 2.0,95% CI 1.1-3.7)。如果同時因這兩種壓力而引發心肌缺血時,風險將升高280%(HR 3.8,95% CI 2.6-5.6)。
精神壓力誘導的心肌缺血危害不可忽視
總的來說,精神壓力誘導的心肌缺血對於冠心病患者來說是一個莫大的隱患,與心血管相關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風險增加150%顯著相關。相比之下,運動或藥理學引起的壓力所誘導的心肌缺血,對冠心病患者的危害並不明顯。
雖然這是目前最大的、關於精神壓力誘導心肌缺血的前瞻性佇列研究,但仍有些不足之處。因為透過演講來給患者施加精神壓力的方式過於單一,而在日常生活中的壓力來源可以說是防不勝防,需要進一步臨床環境中的研究。
不過Vaccarino博士和他的團隊也提出,這項研究結果足以說明在評估冠心病風險時,應該將心理因素和壓力也一併考慮進去。
既然看完了,那奇點糕就要問了——稿子寫完了嗎?文獻看完了嗎?論文寫完了嗎?實驗做完了嗎?學習內容完成了嗎?PPT做好了嗎?會議材料準備好了嗎?審批簽字了嗎?郵件回覆了嗎?甲方滿意了嗎?遊戲連跪了嗎?理財還好嗎?汽車換了嗎?房子置備好了嗎?雙十一購物車清了嗎?錢存下了嗎?!
好了,願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不要有太大壓力~
參考文獻:
[1] Vaccarino V, Almuwaqqat Z, Kim JH, et al. Association of Mental Stress-Induced Myocardial Ischemia With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JAMA. 2021 Nov 9;326(18):1818-1828. doi: 10.1001/jama.2021.17649.
[2] Hammadah M, Alkhoder A, Al Mheid I, et al. Hemodynamic, catecholamine, vasomotor and vascular responses: determinants of myocardial ischemia during mental stress. Int J Cardiol. 2017; 243:47-53. doi:10.1016/j.ijcard.2017.05.093
[3] Sheps DS, Soufer R, Freedland KE.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myocardial ischemia: understanding the link and the implications. Psychosom Med. 2007;69 (6):491-492. doi:10.1097/PSY.0b013e31814527c2
[4]Wei J, Rooks C, Ramadan R, et al. Meta-analysis of mental stress-induced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subsequent cardiac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m J Cardiol. 2014;114(2): 187-192. doi:10.1016/j.amjcard.2014.04.022
[5] Hammadah M, Al Mheid I, Wilmot K, et al. The Mental Stress Ischemia Prognosis Study: objectives, study design, and prevalence of inducible ischemia. Psychosom Med. 2017;79(3):311-317. doi:10.1097/ PSY.0000000000000442
[6]Vaccarino V, Sullivan S, Hammadah M, et al. Mental stress-induced-myocardial ischemia in young patients with rec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sex differences and mechanisms. Circulation. 2018; 137(8):794-805.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7. 03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