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寧,一個在中國陶瓷史上寂寂無名的小城。偏安在四川東邊一角,遂寧未曾有過燒瓷名窯,也從未出過能工巧匠。
可是就在這裡,卻擁有國內唯一一家以宋代瓷器為專題的國家二級博物館——四川宋瓷博物館。
收藏在這座博物館裡的瓷器,也都和別處不大一樣,它們全都有著極為好看的“千峰翠色”:
荷葉形蓋瓷罐是溫潤如春水般的青,大一點的梅瓶則是清淡雅緻的翠;仿古琮式瓶收藏著溫潤含蓄的碧,而三足鬲式瓷爐則顯出透亮瑩潤的玉。
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刻劃纏枝花卉紋大瓷梅瓶,圖:四川宋瓷博物館官網
無論這釉色是濃厚一點,還是清淡了一些,每件瓷器都帶足了宋瓷的風韻:超凡出塵,而典雅到了極致。
這些宋瓷為何會出現在這裡?遂寧這片土地上,又曾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我們走進四川宋瓷博物館,一起查閱這裡的從前往事。
01.問瓷遂寧
故事要從宋徽宗的一個夢開始講起。
大概是在一個午後,這位皇帝打了一個盹。在夢裡他遇見了一場雨,落下的雨水墜成了一串珠簾。隨後,雨停了,陽光隨即將這珠簾剪開。在這微妙的時刻,宋徽宗在遠處的天空看見一種很美的顏色,這顏色實在是太美,他醒來後便給了它一個同樣美麗的名字:天青色。
天青色是“雨過天青雲破處”的顏色,也是後來被燒製在汝瓷上的顏色。這位浪漫的君主為中國陶瓷史留下了最不能忘卻的顏色,而宋朝,也成為我們討論陶瓷時永遠繞不開的朝代。
宋朝為陶瓷留下了很多東西,一是清新簡約的陶瓷審美,另一個便是高超的制瓷手藝。
宋代是中國製瓷業的黃金時代,較為寬鬆的經濟政策,繁忙的商業活動推動了制瓷業的蓬勃發展,不僅僅推動了定窯、鈞窯、磁州窯、耀州窯、龍泉窯和景德鎮六大名窯的出現,更為重要的影響是讓瓷器也普及到了尋常百姓家。
大量的商業需求刺激著陶瓷的生產,負責交易環節的四川商人,便在此時粉墨登場。
在販賣陶瓷這件事上,走南闖北的四川商人非常活躍。蔣祈在《陶記》中曾有記:“江、湖、川、廣,器尚青白,出於鎮之窯者也。”這些商人從全國各地搜尋上好的瓷器,再將他們運回四川賣掉。
彼時,四川正是繁盛的天府之國,而遂寧,則是當之無愧的“東川巨邑”。
兩宋時期,遂寧一直都是中國西南地區的糖業中心,在地理位置上,遂寧又西接成都、東連巴蜀,是北道上的“東蜀之都會”。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商賈富豪都需經過遂寧運送物資,大量的精美陶瓷湧進了這裡。
但是這些陶瓷是如何被留下,而後再儲存至今,卻是同遂寧,以及南宋的衰落有關的。
南宋末年,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四川由於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時不時便爆發戰爭。戰亂與衝突毀滅性地衝擊著人們的生活,於是在南宋末期,窖藏便成了一種常見的貯藏寶物的手段——許多人在逃亡之際,都會將自己家中的寶物藏於地窖當中。
而那些主人未再回來取出的窖藏,便成了我們今天發掘文物的來源。
02.窖藏裡的遺珍
四川宋瓷博物館的瓷器,便是來自遂寧金魚村窖藏。
1991年時,金魚村的幾位村民在自家菜地裡挖坑,鋤頭啷噹一下,碰到的卻是清脆的瓷器聲。這幾位村民隨後上報了政府,幾天後,經過文物部門的搶救性發掘,金魚村出土了近千件宋代瓷器,為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大的宋代瓷器窖藏。
金魚村窖藏出土現場的影像資料。遂寧金魚村於1991年出土了一號坑窖藏,2003年出土了二號坑窖藏。一號坑除去大量瓷器還有部分銅器和石器的出土,二號坑文物數量較少,僅出土完整可復原器物47件,包括46件瓷器和1件銅器。圖:東方網
而在這上千件瓷器當中,大部分的又來源於浙江龍泉窯和江西景德鎮窯。
來自龍泉窯的主要是青瓷,大部分都是梅子青的釉色,兼有粉青釉和開片。其器形可大致分為兩種:一是罐、燈、碗、盤類生活用器;一是仿官窯的瓶、爐、壺類陳設用器。
值得一提的是,這批來自龍泉窯的瓷器,都被設計得極為輕巧靈動。其中就有一件荷葉形蓋瓷罐,形同真正的荷葉一般。往常,學者們都認為荷葉形的陶瓷器型是元代後才出現的,這件宋瓷的出土,重新整理了學術界的認知。
來自景德鎮的瓷器,則主要是青白瓷。
其釉色介於青色和白色之間,泛著淡淡如玉一般的光澤。金魚村窖藏出土的青白瓷,器型相比龍泉窯的更為多樣,有罐、水注、水盂、瓶、印盒、筆插、尊、爐、碟、碗、盤、杯、盆、器蓋等。
尤其是成套的碗和碟,數量眾多,因此有學者推測,這批瓷器的主人或許就是從事販賣陶瓷交易的商人。
這些青白瓷上的裝飾,也相當豐富:既有牡丹、蓮花、菊花、纏枝紋等植物紋,魚紋、鳳鳥紋、雲龍紋、大雁紋等動物紋,水渦紋、如意雲頭紋、水波紋等幾何紋還有嬰戲紋、“吳牛喘月”等人物紋。
03.誰是窖藏的主人?
那麼,這批瓷器的主人又究竟是誰呢?
對此,學者們爭論不休,卻並未得出一致的結論。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很多,首先,金魚村窖藏瓷器所屬的時代,與埋藏的時間並非完全一致的。
這批瓷器埋藏得匆忙,既沒有裝箱,也不曾包裹,而是直接就地掩埋於近一米的地下,可見其掩埋得倉促,應是有性命之憂時的匆忙動作。
《續通鑑》卷一百七十記載:“宋理宗淳祐二年,蒙古兵破遂寧、瀘州”。故學者們推測,這批瓷器很有可能是在淳祐二年(1242年)蒙古兵破遂寧時埋藏的。
宋理宗在位時,已進入南宋晚期。但窖藏中發現的景德鎮青白瓷刻畫花碗,卻是流行於北宋後期的。這就將窖藏主人可能生活的時代,又擴大到了整個兩宋時代,其行跡難以尋覓。
這批瓷器中還有被鑑定為北宋時期的瓷器,例如這件北宋邛窯褐綠彩繪盤口瓷注子,圖:四川宋瓷博物館官網
其次,金魚村窖藏中留下的文字資訊極少。
整個金魚村的窖藏中僅發現兩處文字,一是鐫刻於銅鐘上的“鳳翔樓錢鑫”五字,另一處便是在一件青白瓷的碗底,有一墨寫的“元”字。
“鳳翔樓錢鑫”意為宋代的錢莊,因此也有學者猜測,這批窖藏應是同“鳳翔樓錢鑫”的主人有關。而那個墨水寫下的“元”字,很有可能便是這位錢莊主人的名字。
04.去博物館裡看什麼?
儘管我們尚未找到這批瓷器的主人,但卻並不妨礙我們去欣賞它們。目前,金魚村窖藏的瓷器都已悉數收藏至四川宋瓷博物館中,無論是在數量上、瓷品完好程度還是藏品珍貴性上,這批瓷器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瓷器有五件:南宋龍泉窯青釉荷葉形蓋瓷罐、南宋龍泉窯青釉三足鬲式瓷爐、南宋龍泉窯青釉琮式瓷瓶、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刻劃卷草紋瓷梅瓶、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八稜鼎式瓷爐。
01南宋龍泉窯青釉荷葉形蓋瓷罐
一提到四川宋瓷博物館,這件荷葉形蓋瓷罐便是必須要看的。原因很簡單,這件荷葉形蓋罐不僅是龍泉窯梅子青釉瓷器中的代表性作品,還是全球範圍內僅有的一件孤品。
目前全世界範圍內發現的宋瓷,僅有金魚村窖藏這件是荷葉形的造型,而類似的荷葉形瓷器,只能在元代龍泉窯的作品中找到。
除此之外,這件荷葉形蓋罐的釉色也極為別緻。除去唇部和圈足外圈,整件瓷器內外均施以梅子青釉,釉層肥厚而色澤瑩潤,柔和淡雅卻又碧綠如翡翠。可以說真正達到了陶瓷匠人所追求的“千峰翠色”、“如冰似玉”的理想境界。
02南宋龍泉窯青釉三足鬲式瓷爐
這件三足鬲式瓷爐,也是施以梅子青釉,整個器物造型端莊規整,線條曲直有致。但是在口沿處,卻隱約顯出兩道開片紋路,顯出製造工藝的高明。
類似的三足瓷爐,宋瓷博物館裡還有一件景德鎮窯青白釉凸雕花卉紋鬲鼎式瓷爐。景德鎮的這件,則是通體遍佈開片紋,飾有精美的紋飾。三足鬲式爐是宋代常有的仿古器形之一,很多地方的瓷窯都有燒製,但仍以龍泉窯的梅子青製品最佳。
03南宋龍泉窯青釉琮式瓷瓶
宋代人喜歡的另一種仿古器型,則是琮式瓶。宋瓷博物館裡的這件南宋龍泉窯青釉琮式瓷瓶,仿製的是周代玉琮的造型,巧妙地將玉琮的端莊古樸同瓷器溫潤含蓄結合在了一起,既是濃淡相宜,也是古韻迭起。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宋瓷器窖藏中,琮式瓶目前也僅見於四川遂寧這件,其珍貴性不言而喻。
04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刻劃卷草紋瓷梅瓶
宋瓷博物館裡的這件梅瓶,是南宋時期景德鎮窯青白瓷中的代表性作品。
梅瓶由瓶、蓋,兩部分組合而成,通體施以青白釉色。在雕刻技法上,此瓶使用了刻花與劃花相結合的裝飾技法,由此帶來了紋樣疏密有致,釉色也深淺不一的效果。
刻在梅瓶上的卷草紡又稱卷枝紋,是在忍冬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忍冬紋原為西方傳入中國的葉狀植物紋樣,後來形成各種變體,梅瓶上的卷草紋便是一例。
05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八稜鼎式瓷爐
這個瓷爐為白胎,施以青白釉色。沿上附一對方形立耳,而腹部飾以一對鋪首銜環,三獸足,足上又有堆貼獸頭鱗毛,足端外卷。
這件瓷爐總體造型呈八稜形,獸足及腹部環耳的裝飾極為罕見,且尤為華美,已近似元代鼎式爐。
總體來說,這批宋瓷件件都極為精美,釉色瑩潤而器型古典,向我們傳達出那個時代的流行、情感與普遍的審美特徵:瓷器清麗的顏色,對應的是宋畫中的山水意趣;仿古和簡約的造型,凸顯的則是宋代社會中流行的復古思潮。
瓷器恰到好處地還原著一千年前日常生活的藝術,而觀看它們,亦為我們形構出那“一色純淨”的宋代社會的一角。
參考文獻:
1.《遂寧宋瓷與南宋亂世的貨幣經濟》聶兆祝
2.《四川金魚村窖藏宋瓷微探》張師源
3.《四川地區宋元瓷器窖藏綜述》陳揚
-END-
編輯|藝旅文化 荷包蛋君
設計 | 霂白
稽核 | 李濤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