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連結:
《一目瞭然:瓷器鑑定知識要點1——元代青花瓷》
《圖文盤點:孫瀛洲先生鑑定瓷器的經典金句》
前文說過,這裡所寫的“鑑定要點”系列,出發點都是基於朝代之間正常、正派的背景下,從胎質、釉色、器底、斑痕、紋飾、器型、款識……等維度進行朝代之間的對比。這些鑑定要點的核心是源自對當朝真品原件的特點進行研究對比,是源自權威學者的專業知識,不是與贗品的比較。
今天分享明代洪武時期瓷器鑑定的要點,主要是與前朝的元代瓷器的不同。
首先從視覺上看,最明顯的就是明代洪武時期的青花和釉裡紅燒製的髮色都不太到位,因此具有很高的識別度。下圖拿執壺和玉壺春瓶對比,明洪武與其之前的元代和後代都有很大色差,感覺到了洪武年“墨就不夠用了”
洪武時期的其他器物也是如此的色不到位:
整體梳理一下明代洪武時期瓷器的鑑別主要有以下幾個要點:
1、元代除少數玉壺春瓶為釉底外,其他器物底部無釉。洪武則除了玉壺春瓶、執壺外,口徑在20釐米左右的菊紋大碗也為釉底,其他器物則底部無釉。
2、元代碗類底足有斜削的習慣,洪武時期除民間青花粗碗仍沿用外,其他較細的器物已改為平削足。
3、元代梅瓶的口均為上狹下寬的梯形口,洪武以後的明代各個時期,梅瓶口部已改變為直而稍翻唇,絕無梯形感。
4、元代青花龍紋極少有五爪,洪武官窯器幾乎全為五爪
有關瓷器上的龍紋區別,您還可以參考以前專門發過的一篇:《瓷器的經典紋飾12:各朝代龍紋比較(多導圖、長圖)》
5、元代印花和青花兩種裝飾工藝同置於一器的方法,洪武仍繼續使用。
6、元代蓮花葉子為標準的葫蘆形,洪武已變形得不成葫蘆形了,洪武之後,葉子形狀變得多樣。下圖是兩個元青花罐,看看它們渾身的葫蘆形葉子,這是明代瓷器沒有的嚴謹:
7、元代牡丹葉子畫得肥厚規矩,洪武已變形得稍微細瘦而隨便了。
8、元代的仰蓮瓣紋每瓣都分開繪畫,洪武朝除個別器物仍分開畫外,絕大多數蓮瓣之間借用(共享)邊線,不再分開,並出現了雙勾描繪邊線而不填色的白描畫法
9、器物頸部的焦葉紋,元代每片蕉葉之中莖或單線色繪或雙勾填色,洪武則蕉葉中莖以雙線勾出後不填青花或釉裡紅色,形成中莖有空白地
最後,把明代洪武時期瓷器鑑定要點歸納到一個圖上,方便您收集
圖片角度和清晰度總有很多不足,色彩失真;網上內容來源混雜,真贗不明。所以,觀摩學習或者鑑別欣賞,肯定還是要到博物館認真觀察實物原件。
如果您參觀故宮陶瓷館,可參考此篇《步步精心:故宮陶瓷館導圖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