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大多為人父母最大的心願。
看到兒女成才,當父母的甚至比當孩子的更加高興。因為孩子的前途一片光明,父母的面上自然有光,也有了向親朋鄰里炫耀的資本。
因此,大多數孩子年少時,父母都寄予太高的期望,孩子除了學習之外的事都不用操心,在家裡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
孩子小時,父母不以為然。可是真等到自己年老時,一些父母卻發出“把孩子養得太優秀,是我做過最錯誤的決定”這樣無奈的感慨。
為什麼從前期待孩子優秀,到了晚年卻改變了思想?
國人大都有養兒防老的心理,雖說如今的時代大多數老年人也都在改觀自己的思想,但在關鍵時候,還是有兒女在身邊才更為妥帖。
可是兒女就一定能指望得上嗎?
上半年隔壁單元的李大媽去世了,原因是她站在一樓家裡窗臺上擦玻璃時,一把沒抓住窗框,腳下一滑,人掉了下去。
當時李大媽感覺並無大礙,只是身體外部有些淤青,所以也沒有去醫院。然而晚上就不舒服了,送去醫院後情況不妙,老伴李大爺打電話給外地的女兒,讓她回來。
可是女兒彷彿在一個很嘈雜的環境之中,只是“嗯”“啊”了幾聲,便掛上了電話。再打電話就是無法接通。
女兒一直沒回來,李大媽在醫院裡搶救了兩天後離世了,據說是脾臟破裂。
畢竟過了六十歲,身體不如年輕人扛摔。她去世後,她的女兒匆匆忙忙忙趕回,哀嚎了幾聲,也就作罷。
可憐這李大媽,一向把女兒當成心中最大的驕傲。女兒小時候學習成績優異,大學考進了985院校,畢業後留在省城工作......
這些一直是李大媽在鄰里之間炫耀的資本。因為自己女兒帶來的優越感,所以她看身邊的年輕人時,總覺得別人混得太差。
可是她把女兒當成了生命中的重心,女兒連最終一面也沒有見她。並且她一回來,就和李大爺商量把房賣掉,她在省城買房首付還沒有湊夠。
母親屍骨還寒,女兒便決定把從前的一切抹個乾淨。
至於李大爺要去哪裡住,她說得很輕鬆,要麼租套房,要麼去養老院,反正一個人怎麼著也是過,沒必要佔著這麼大一套。
甚至李大媽的身後事,女兒說沒必要花太多錢買墓地,骨灰寄存就好了。
李大爺聽後,揚手給了女兒一個耳光:“我們千辛萬苦把你養大,還沒讓你養老呢,你就說出這樣沒良心的話。”
因為這一巴掌,女兒在李大媽火化之後,就毫無留戀地離開了家裡,絲毫沒有考慮李大爺今後的生活要怎麼辦。
喪事辦完,只見李大爺整個人像老了十幾歲。他逢人就說:“孩子培養得再優秀有什麼用?還不如留著在身邊,也能享享她的福氣。”
其實,李大爺女兒的問題,和優秀並沒有關係。
她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一個正確的導向了,高分低能,除掉學習,在情感、三觀方面,卻忽略了培養品格。
以至於已經成人的她,並不懂得感恩父母的養育,反倒認為自己的索取才正常。
孩子的成長之中,學習成績固然很重要,但是不能把這個當成一個人一生中最終的。活在世上,還有許多比成績更重要的東西。
比如,一個人的品質。李大爺的女兒對待父母很少有尊重的時候,李大媽在世時和她聊天,她總一副不耐煩的模樣,要麼就一句“你啥都不懂”。
別人家的女兒,都會和父母說一些體己話,但她要麼不回家,回家了也只是自己關在房子裡。
一個孩子的成長,和父母有很大的關係。
孩子還小的時候,很多道理並不懂得。而當父母只強調孩子“出人頭地”,孩子會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父母逼的。
所以,他不會覺得自己所擁有的生活是父母努力來的結果,相反會認為父母干預他太多的自由,以至於他的人生都不快樂。
即便成年之後,自己在社會上有了一席之地,也不會感恩父母的付出。相反還會產生仇視的心理。
尤其當他需要父母的支援和贊助時,父母給予了拒絕,這種心理就更加明顯。
就像李大爺的女兒,她想到的只有自己的得失,母親的離去,父親的歸屬,彷彿和她什麼關係都沒有。
往往,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只強調成績的重要性,更該關注的是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的發展。
從小培養孩子的感恩心理,讓他懂得一米一粟的來之不易。讓他知道父母有撫養和照顧孩子的義務和責任,孩子也有贍養和照顧父母的義務。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當父母的不能只以自己的主觀意見來要求孩子,讓他感受到壓力只想逃離。
再親密的關係,也要懂得距離的重要性,適度的空間感才能維繫親子關係的平衡。過遠則會讓孩子產生排斥心理,過近則會讓孩子逆反,從而破壞彼此之間的信任。
要知道,當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信任一旦不能建立起來,此後是很難能修復好的。
愛孩子,不是隻是給予,適度的收放,才會讓孩子學會付出和感恩。
要讓孩子明白,愛從來不是單向的,只有雙向的愛,才能讓這世間變得更美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