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藝術自建國後成立了劇院團制度,並且一直沿用到了現在,並且各大京劇劇院團都出現了很多的頭牌,那麼這些頭牌真的能夠稱得上“頭牌”二字嗎?
過去舊社會的京劇藝術也有“頭牌”,這個“頭牌”不是任何一個人封的,而是京劇藝人在一個戲院內演出並且票房很不錯,這就是“頭牌”。
所以說,過去京劇“頭牌”的評判是票房,進一步的說就是藝術水平的高低。
而建國後的成立了劇院團制度,這時候第一批的“頭牌”演員還是很優秀的,像國家京劇院的李少春、袁世海、葉盛蘭、杜近芳,還有北京京劇團的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趙燕俠等等都是優秀的京劇名角。
可是後來京劇劇院團的頭牌則是越來越差。像後來文革結束後,各大京劇院團首推的就是這幾位,梅派的梅葆玖、譚派的譚元壽、程派的李世濟、荀派的孫毓敏和劉長瑜等等這幾位。
然而這幾位又如何呢?梅派的二代傳人甚多強於梅葆玖的也不在少數,譚派的傳人中高寶賢也堪稱魁首,荀派中黃少華、李薇華也很優秀。
至此以後是愈演愈烈,胡文閣成了頭牌這個“頭牌”是誰封的,譚孝曾和譚正巖也成了頭牌,試問重慶京劇院的崔英如何?
所以說,京劇院團的“頭牌”很多,那麼這些“頭牌”的真正能耐有幾分。而“世家”、“師承”又在頭牌中佔據多麼大的比重。
其實,這就是京劇藝術的現狀,京劇至此不衰敗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