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毛主席的《七律·長征》正被全國人民爭相傳誦。1952年1月,毛主席收到了一位山西教授的來信,信中指出這首《七律·長征》存在“犯復”的禁忌。
對於“犯復”和“合掌”的提法,前者是指在同一首詩詞中,某一個字詞反覆出現,後者是指在詩詞的前後文中使用的“意象”重複。對於當代人來說,這兩個概念還是比較陌生的。
其實當我們讀古代詩詞的時候,也經常看到詩中有“犯復”的現象。毛主席當時也並不認識這位給他寫信的教授,不過他在收到信後八天,就給對方回了一封信,表達了謝意。
1957年,當這首《七律·長征》重新在《詩刊》上發表的時候,人們突然發現,這首詩中的部分字詞,已經進行了修改。
到了1958年,當《毛澤東詩詞十九首》出版的時候,毛主席親筆在詩集上進行了批註,並說明了改動《七律·長征》這首詩的原因,並稱是“一位不相識的朋友建議如此改的”。
毛主席筆下這位“不相識的朋友”,名字叫做羅元貞,不僅是中國當代一位著名的古典文學專家,還是楹聯專家、中華詩詞學會顧問。
那麼,羅元貞教授到底給毛主席的這首《七律·長征》,指出了什麼問題呢?毛主席又為何會接受他的建議,修改這首詩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羅元貞為何建議修改《七律·長征》?
《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這首詩是當年紅軍結束長征以後,毛主席在甘肅通渭寫下的一首七律。據說,這首詩是毛主席詩詞裡,發表時間最早的一首。在1935年的時候,就已經在軍中傳唱了。
著名的美國記者斯諾,在訪華的時候,還把這首《七律·長征》寫進了自己的採訪稿裡面,並於1937年3月,在北平的東方快報上刊登。
毛主席正式發表的詩詞,除了《沁園春·雪》以外,大部分作品都經過多年打磨。而這首《七律·長征》還不來及修改,就被軍旅作曲人改編成了民謠的形式,在軍隊裡傳播。
在1952年的前後,《七律·長征》被改編成長征組歌,以舞臺劇形式加速傳播,影響了一代中國人。楊振寧、袁隆平這樣的重量級科學家,都曾經表示,這是他們最愛的詩歌。
《七律·長征》這首詩的影響力擴大以後,注意到這首詩的專家和學者也就變得越來越多。於是,當時在山西大學任教的羅元貞教授,就發現了這首詩的問題。
羅元貞教授認為,這首《七律·長征》中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犯復”。因為當時他讀到的版本中,“金沙水拍雲崖暖”一句,是“金沙浪拍懸崖暖”。
所以,羅元貞教授就在1952年的元旦,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並還在信中指出,《七律·長征》這首詩中的“浪”和“軍”兩個字,前後都重複了。
第三句的“五嶺逶迤騰細浪”中,已經有一個“浪”字了,而第五句“金沙浪拍懸崖暖”中,又出來了一個“浪”字,出現了重複使用的情況。
另外,詩歌第一句的“紅軍不怕遠征難”中,已經有一個“軍”字了,而在最後一句的“三軍過後盡開顏”中,又用了一個“軍”字,這兩個字也都用重複了。
羅元貞教授生於二十世紀初,是廣東新寧人。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的時候,他曾經留學日本的早稻田大學,研究日本的歷史,同時他也主攻文學,對中國詩詞的造詣極高。
回國以後,羅元貞教授先後在北平、山西等多地擔任大學的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中國古典文學和古代史的研究,是這一方面的專家。
羅元貞教授最擅長的研究方向,就是楹聯和詩詞。因此,他對於在明清時期形成的一些詩詞創作“規範”,就遠比普通人要了解得更多。
比如我們在前文提到的“犯復”、“合掌”這類在詩詞創作中的禁忌,主要還是明清時期那些文人搞出來的,關於文學創作方面的要求,在更早的時候其實是沒有的。
由於這些所謂的文學創作規範,並沒有官方統一的定義,所以即使出生在民國,少年時期也接受過私塾教育的人,也未必全都知道這些東西。由此可以看出,羅元貞教授學識之淵博。
毛主席收到信八天後寫了一封回信,很誠摯地向羅元貞教授表達了謝意:元貞先生,一月一日來信收到,感謝您的好意。但是,毛主席並沒有馬上修改《七律·長征》中的“問題”。
因為毛主席對於詩詞修改的態度,是非常審慎的。他經常會向郭沫若、臧克家和袁水拍等人請教詩詞中用字、用詞的問題,但是並不會輕易地改動詩詞。
1958年,《毛澤東詩詞十九首》出版,毛主席為了不“誤導年輕人”,專門找了一大幫專家開會討論他的詩詞中出現的“問題”,最終決定把《七律·長征》裡“浪”字重複的問題解決了。
不過,羅元貞教授提到的“軍”字的問題,毛主席並沒有修改,而是作了保留。話說當年羅元貞教授在給毛主席寫這封信的時候,也並沒有想到毛主席會給他回信。
所以在收到毛主席的回信以後,羅元貞教授喜出望外,當即就賦詩二首。其中一首的原文如下:
半因膽識半因時,敢作毛公一字師。聖藻飛來寒舍暖,聞韶喜賦示兒詩。
意思是說:我之所以敢給毛主席寫信,指出這《七律·長征》的“問題”,一半是因為我有膽量和見識,另一半是因為我處在一個開明的時代,所以我才敢當毛主席的“一字之師”。
看到毛主席給我的親筆回信以後,我感覺我整個寒舍都回暖了。因此我才賦下了這首詩,傳給我的兒孫們,讓他們記住我們羅家,曾經得到了這樣的榮耀。
毛主席一生都虛懷若谷、平易近人,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詩軒》創刊的時候,郭沫若曾經寫信給毛主席,想要找毛主席索要詩詞,以便放到創刊號上壓軸。
起初的時候,毛主席還是不太願意的,因為他擔心自己寫的這些舊體詩會誤導年輕人。於是他就向郭沫若提出了一些要求,那就是對於自己詩詞中的錯誤,一定要指出來。
羅元貞教授給毛主席寫信的時候,大約是一早就聽說了毛主席對於詩詞創作的嚴謹態度,與不恥下問、虛心接受批評、意見的行事風格。
所以羅元貞教授才會在自己的這首“示兒詩”中,一面自誇獎自己“有膽識”,一面又感嘆自己遇上了一個開明的好時代,同時也遇到了一位開明的領袖。
結語
羅元貞在1952年元旦向毛主席提出建議,毛主席花了五年的時間,經過再三地斟酌思考,最終才在1957年,決定把《七律·長征》第五句中的“浪拍”改為“水拍”。
同時,毛主席還把這首詩原稿中的“懸崖”改成了“雲崖”,以“雲”與前文中的“水”相對應,羅元貞教授因此也被人稱為毛主席的“一字之師”。
不過當時很多人因為不知道當年寫信,建議毛主席修改《七律·長征》的人是羅元貞教授,一度還誤以為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是柳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