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無意中看到一條報道,“哈佛大學研究:運動,是管理情緒最好的方式!”《世界日報》上曾發表過一項研究:經常運動者會比“四體不勤”者快樂感多出52%;足夠運動者的快樂感,比不運動者多了29%。這個研究,重新整理了我對運動的認知。原來運動除了能強身健體外,還能讓一個人更好的心態和更健康的情緒。
兒子從小就喜歡運動,我不由得想起他從幼兒園到二年級一直都很聽話乖巧的,到了三年級開始會要求我們別打擾他,他要有自己的空間,我也理解孩子長大了有自己想法了,可是到了四年級就進入叛逆期了,很容易有情緒,而且很還會跟我們唱反調,因為作業不認真完成導致單元考試成績不理想,我就批評了他,可能口氣也不太好,他就說什麼壓力大阿,她不知道為什麼而活著,真不想活了什麼的,看著他歇斯底里的倔驢樣,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我兒子[捂臉]我再不甘心也只能面對現實,一方面調整心態儘量採用積極正面的方式去跟他溝通,另外也跟他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師去溝通,還跟其他家長也溝透過,發現其他同學也會有類似叛逆現象,只是表現不同,作為家長的我們都頭疼得很。
五年級運動會跳遠比賽
我仔細回憶了下自己在他這個年齡好像也開始有點叛逆了,所以對他也多了些包容,真是應了一句話,一物降一物阿[淚奔],我也關注學習了一些關於孩子青春期的教育親子課程,明白了著眼點要放長遠,叛逆說明孩子開始學會獨立思考了,不要盯著細節,如果啥事都控制,碎碎唸的教育方式,會激出孩子的滿腔怒火,強勢壓制會導致未來叛逆的隱患。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的醫生,曾對患重度抑鬱症的5名中年男性和7名婦女,進行了為期9個月的追蹤調查。 他們發現藥物對患者的療效相當有限,甚至是無效的。 後來,研究人員要求患者每天跑步30分鐘,並且在10天的運動期間,逐漸增加運動量。 結果10天以後,有6名患者表示抑鬱情緒已大為改善。
紐約大學神經系統科學家溫迪·蘇祖基,在TED演講中談到: 運動能帶來更好的心情、更充沛的能量、更佳的記憶、更強的專注力。
我一直都很尊重孩子,從兒子讀幼兒園開始,給他報名電子琴,跆拳道,英語,寫作等興趣班,都是他自己想學才去學的,第一次電子琴學了兩年,他說我不想學了不喜歡了就沒繼續了,他喜歡運動,學了跆拳道一個暑假,再後來他說想學武術,那段時間特別崇拜武術教練,我問他能堅持嗎,他說能,我說好,但是不能影響學習,他答應了,於是一學就學了四年了,到現在還在學。期間他參加了福建省少兒教育頻道的春晚表演,獲得了二等獎,在武術比賽中也拿了幾次獎,我每次都告訴他,名次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於你可以得到很好的鍛鍊機會,要關注過程而不是結果,所以他心態也比較好。
六年級運動會接力賽
我發現他喜歡打籃球,羽毛球,還有短跑等等,他說他的偶像是蘇炳添,經常看他的比賽影片還有新聞報道,還說想考蘇炳添同一所大學,我鼓勵他說很好,有目標就好,就有努力的方向了,他週末也會約同學去體育場打打球,整個人也陽光起來,不會有太多消極的思想,每次學校的運動會他都有報名參加比賽,除了三年級他有次跳遠壓線了,只拿了助跑跳遠的第一名之外,四年級到六年級他都是拿兩個專案色第一,我說你怎麼不報名跑步呢,他說每個人只能報兩個單項,不然說不定可以拿三個單項第一了!看著他從運動中找到了自信和成就感,我特別欣慰,還好他堅持學武術堅持鍛鍊,他的成績中上,一般班級10名左右,四年級上學期鬧情緒嚴重就退了幾名,後來下學期趕上來了,我認為孩子首先要身心健康才最最重要,不能一味的盯著成績,我清楚的記得有天他回家心情很好的說,媽媽我現在覺得還是活著好,我還可以做很多事情。當時我聽了這句話心中的一塊石頭總算落地了,兒子終於成長起來了,會正面積極的思考了!
兒子現在讀六年級,昨天小學生涯的最後一期運動會完美收官了,我看著老師還有陪同的家長髮到運動員群裡的比賽照片和影片,我激動得想流淚,兒子參加的立定跳遠和助跑跳遠兩個單項比賽都拿了第一,他參加的班級比賽專案40x30米接力年段第一,10X150米接力(今年破紀錄)連續3屆年段第一,看著孩子們一個個摩拳擦掌,在賽場上為集體榮譽而戰,我真的很感動。
我有個朋友,她兒子上初三了,不喜歡運動,平時喜歡看看書,下棋之類的,因為學習壓力大,經常大發脾氣,而且愛鑽牛角尖,情緒激動時還動不動摔杯子什麼的,總之家裡氣氛很緊張,諮詢了心理醫生,說一方面家長要疏導,另外一方面就是建議孩子多運動減少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科研人員進行了一項實驗:結果表明,每當學生參加完體育活動後,他們在學習時會更加專注,學習成績也更高。運動時,人體會產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這些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都能夠提升孩子的全方位狀態,改善不良情緒,所以我們做家長的真的應該多鼓勵孩子參加體育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