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去南京,一位從商的朋友給我講了一番“上善若水”的理論,令我眼界大開。回家後,我還真就好好地拜讀了幾遍過去我一直認為深奧難懂的《道德經》。
老子在《道德經》第八章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意思是說,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願意呆的地方,所以更接近於道。上善的人要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像水那樣待機而動。一個人,也只有像水一般與萬物無爭,所以才不會有煩惱。“上,善若水”,上,最高的,指的是人的最高尚的品質就應該和水一樣。
水是世上最常見最普通之物,隨處可見;水也是世間生物的生存必須之一,處處不可或缺。同時,水也有許多令我們省悟效仿之處。
水往低處流,越低的地方越能積聚更多的水。為人做事也當記住這幾句諺語:“當你把自己的身態擺低一些的時候,你的朋友也就來了”;“當你蹲下身時,你就會更清楚地看清眼前的一切。”在學業上,越謙虛越不恥下問就越能學到知識;為人處世,越是平易近人越是謙謙待人,就越能得到朋友。
水,永往直前,百折不回。無論是山溪涓流或是小河大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管高山攔路還是巨石封堵,水流都毫不畏懼,都會志向如一,咬定目標,不捨不棄地向大海流去,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我們偉人處世也應如此,只要認定了方向,就要努力拼搏。無論幹什麼,最怕的就是猶豫彷徨,就是半途而廢。
水,平靜時寧祥自然,漣漪不起,“山石崩於側而不驚”;寬闊如東海大洋,容納百川,笑談榮辱。而激情時,就如同瀑布激流,奔騰呼嘯,一洩千里,其勢如虹。
在生活中,我們也應同水一樣,時時注意保持一顆平常心。也許你已經達到了某一個高峰,也許你正在努力拼搏,也許你還沒有什麼作為,也許你已經輝煌顯赫,如日中天……但你也一定要記住:看待一切都要平淡如水。水可以凝結成璀璨巍峨的冰山,可以匯聚成滔天的巨浪,可以奔瀉成無羈的山洪,也可以幻化為飄渺的霧氣雪花,然而,它的最本質,還是清淡無色無味的一滴清潔無暇的泉滴,一泓波瀾不驚的靜水。我們的心態也要同水一樣的簡單自然,不急不燥,不火不猛,量力而行,不顯一時之威,不逞一時之勇,不求一時之利,不爭一時之短長。
水的能量無窮,用好了百利於天下,反之則貽害無窮,正所謂“水可載舟也可覆舟”,順水行船可事半功倍,逆反潮流則事事無成。
水沒有形狀,但又可以化成各種各樣的狀態,在缸裡呈圓柱形,在瓷盤裡又呈扁圓形,但它的本質卻沒有變。它不也正象我們遇到一些不願意做而又必須做的煩心事時的心態嗎?在此時,有的人可能會一邊發牢騷一邊被迫去處理,但這樣做,不僅工作質量低,也可能會把事辦糟,還可能會招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而有的人臨事卻是另一種心態:他並沒有把所謂的煩心事當作負擔和累贅,而是把這些事當作生活的必須,他們會從繁雜無聊中求取樂趣,化煩惱為快樂,不過於計較執拗,這樣往往就會出現另一種意想不到的良好結果。電影《芙蓉鎮》裡那位每天被迫掃街的幹部,當他把掃街當成一種舞蹈動作而自我消遣時,他的心情絕對比感到屈尊落拓被迫所為要好得多。做任何一件事,都有願意和不願意兩種心態,既然這件事必須要做,那你為什麼非要和自己過不去?本來做這件事就不痛快了,何苦再給自己新增煩惱的心緒,把一個煩惱疊加成兩個煩惱?怎麼也是做,那又何不把煩惱化成放鬆,把它當成享受,用愉悅的心情高興地去做呢?這樣也就沒有了煩惱。無論如何,順應著去處理往往比逆反著對著幹,更能取得成效。
有人說,在中華傳統的五行理念中,水具有最強的屬性:水能滅火、能腐木、能蝕金、能摧土。世界上最溫柔的物體莫過於水,而它也是最強的物體。你一定見過水滴石穿。房簷下的青石臺階上,時常可見一排石坑,那是雨後水滴從房簷上落下,一滴又一滴不停地落砸在青石板上所創造出的印痕。你也一定見過海邊的礁石。礁石上的坑坑窪窪,那是海浪一次次撲打沖刷後留下的傑作。
在大自然裡,最頑強、最智慧的存在就是“水”。心善的人也應像水一樣,心態平緩寧靜不引人注目。也就正因為柔能克剛,就因為遇事不爭,也就避免了不必要的衝突和對立,保持自己的原則。無論是對自己友好還是不友好的人和事,心如止水的人處理起來都會得心應手。
《道德經》中說,水有七種善。上善若水,一句話,就是少與人爭。“居善地”,水永遠不會逆向反流,而只是默默埋頭順應潮流,不事爭鬧。自然流淌,心底清淨就不會衝動。“與善仁”,跟任何人相處都是真誠的,不處處時時錙銖必較,睚眥必抱,反而就會得到更多的朋友。“言善信”,是說話辦事要恪守信用,說話要算數。天下事,信為上,有信者,事必成;失信者,必然“失道寡助”,一事無成。“事善能”,做事情就應善於發揮自己的長處,就能輕鬆自然應對。鬼谷子也說:“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從其所長也。”以己之長,方能克萬難,方能獲大勝。“動善時”,則是為人處事必須善於把握機會。不爭並不是退讓,而是用智慧的方法去努力爭取。正所謂“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為何要“為而不爭”?因為只有減除物慾、順任自然、不勉強從事,才可緩解自身的壓力,可以避免與他人發生衝突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惡果,才有利於化解矛盾,進而達到寬鬆和諧。
我年輕時,心高氣傲,遇事好爭,稍有不順,立刻火氣沖天,不管不顧。當時,還以為,這是“理正無畏”的美德。實際上,在社會交往中,誰又能容忍你無所顧忌目無天下的所為?這種做法,只會被現實衝撞的支離破碎,體無完膚。我曾經的一位姓周的同事在街上散步時,一輛汽從他身後開過,車輪激起的積水濺溼了他的褲腳。見那司機沒停下車來向自己道歉,我的這位同事頓時怒火沖天,撿起路邊的一塊磚頭就扔向汽車。最終,我那同事被那司機捅了一刀住進了醫院,而那肇事司機則進了監牢。如果採取另一種處理方式呢?
《道德經》中還說;“夫唯不爭故無憂”,不事事計較,就不會心生煩惱。上善若水是道,是善良的心性,是不爭的智慧。
善良,是一個人最大的內在實力。這種清澈又明淨的思想,小事有原則,言行一致,不卑不亢;大事有擔當,海納百川,波瀾不驚。
一個人最好的狀態,應當如水一般。努力改變自己去創造社會,卻又不被社會磨平對生活的態度;用包容去理解他人,卻又不強求誰都理解自己;喜怒哀樂不困於心,大起大落波瀾不驚。人生如水、水如人生。
讀《老子》,如果理解的僅只是遇事“不在乎”,那隻能說明還沒有讀深入,換言之,就是沒有讀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