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立合理期望值,正確看待孩子牴觸行為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充滿好奇,喜歡探索新事物,但是孩子的大腦額葉還不夠活躍,很難做到三思而後行,比較容易衝動。孩子的情緒反應主要取決於家長的心理狀態及家長對孩子負面情緒的應對能力。所以我們應該要保持冷靜,正確看待孩子的牴觸行為。
很多家長都期望孩子健康幸福,但很容易存在兩個誤區:第一,家長盲目地認為孩子必須要服從自己;第二,家長把孩子的叛逆看作是對家長權威的挑戰。家長期待孩子盲目的接受他們所說的每句話,另一方面,他們也希望孩子能夠培養出某些優秀的品質,並具備成年人一樣堅強的意志,不過這兩者本身就相互矛盾,並不可取。那麼怎樣培養合理的期望值呢?關鍵在於我們應該要注重孩子的行為,而不是態度,避免“一言堂”。
我們都希望孩子成長為健康幸福、意志堅定的人。如果當每個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時,你都要反駁斥責她,那孩子長大後終將消極缺乏自信心,沒有主見。所以我們應該要允許甚至歡迎孩子對你的要求或者命令提出質疑,而不應該把這看作對家長權威的挑戰。一定要記住,和孩子立規矩,也並不是為了遏制孩子的天性,打擊他們的信心,而是鼓勵他們照著正確的做法去做。
2.家長為什麼會有過激的情緒反應呢?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家長為什麼會有過激的情緒,作者說人的情緒反應過程主要包括六大部分:一心理準備;二刺激因子;三闡釋;四生理激發;五行動;六後期影響。我們看一個例項。
史蒂夫的媽媽趕著去銀行處理事務,可史蒂夫還在玩積木,媽媽感到事情可能不太順利。她走進史蒂夫的房間催促道:“史蒂夫把積木收起來,我們得出門了”“一會兒就好,媽媽”見兒子答應了,就離開了房間,穿好鞋子。過了兩三分鐘,她又回到房間裡,看見史蒂夫還在玩積木,她又催促道:“乖,別玩了,媽媽正趕時間”,“我還想把這個塔蓋好嘛”,沒等兒子應聲,媽媽又離開了他的房間,拿上錢包購單,隔著房間衝兒子喊,“史蒂夫,你弄好了沒?”史蒂夫沒有回應,媽媽繼續收拾著出門要帶的東西,她回自己的臥室拿了車鑰匙,又喊道,“史蒂夫聽見媽媽的話沒”,他仍沒有任何動靜,媽媽可真耐不住性子了,她最清楚這個了,接下來他會反抗尖叫哭鬧,或許還會使用武力。媽媽又在臥室裡叫道“史蒂夫,好了沒”,“就好了”。媽媽再也壓不住心中的怒火,她知道,如果現在與史蒂夫展開鬥爭,又會誤了去銀行的事,想著想著媽媽憋不住氣了,這孩子怎麼老是不聽話就知道惹我生氣,這回她猛地衝進房間,怒吼道:“沒聽見我說話嗎?快點收拾你那破玩意,馬上”。“不,我才不要”媽媽怒火沖天,於是她恐嚇道“史蒂夫,你在玩的話,我就把它們統統扔進垃圾桶,我說到做到,快點收起來”,史蒂夫還在堆積木,媽媽跑出去拿了件外套,她一邊穿外套一邊衝進房間,看到史蒂夫還在玩,臉都綠了,“沒聽見我說話嗎?我要把他們都扔出去,我說到做到,快點”。媽媽衝過來,猛的拽住史蒂夫的手,把他從積木堆中拉出來。
從這個事例中,媽媽一開始就感到事情可能不太順利,所以在第一階段心理準備上媽媽已經進入到跟兒子開戰狀態之中。這時,媽媽的肢體語言語氣已經向兒子發出了訊號,從而兒子也會做出消極的反應。而史蒂夫沒有立刻聽話就是媽媽情緒反應的觸發劑,進入第二階段刺激因子。第三階段闡釋,媽媽事先預料:他會反抗、尖叫、哭鬧或許還會使用武力。所以史蒂夫的每一個行為都驗證了媽媽的預想,都會被認為是“站爭”開始的又一個徵兆。她的怒氣就不斷攀升,從而進入第四階段心理激發。伴隨著怒氣而來的就是生理激發,史蒂夫的媽媽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腎上腺激素分泌量急劇增加,這都使得他開始“備戰而發”。媽媽已經忍無可忍了,開始猛拽史蒂夫,這也就進入了第五階段行動,雙方情緒越來越激動,從而“戰爭”拉開。第六部分後期影響。結果你估計猜的也八九不離十了,史蒂夫被媽媽罵了,媽媽講了一些傷人的話,讓他的自信心受到打擊,潛意識覺得自己很差。媽媽也產生了消極的心理,心生愧疚,後悔不該說了那些傷害孩子的話。再次證明她沒有辦法管好兒子。那如何才能打破這種變本加厲的局面呢?在情緒的六階段中的每一個階段,你都可以改變自己的應對方式,讓自己的頭腦保持冷靜,思維清晰,逐漸成為教導有方的家長。例如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一定不要一開始就進入備戰狀態,應該要保持冷靜。史蒂夫媽媽瞭解孩子可能會牴觸,應該留有充足的時間準備,冷靜從容的看待孩子牴觸行為。你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夠對你指定的每個規矩都服從,所以你要正確的闡釋孩子的牴觸行為,當你不再用負面的想法去揣測孩子的行為時,你的肢體語言自然就恰當起來了,自然就保持鎮定,那麼就不會進入心理激發。沒有怒氣自然也不會說一些過分的話,或者打罵孩子,更不會有不良影響了。
小結一下今天的內容:因為孩子的生理發展和個性發展不同,所以孩子會比較容易衝動,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又會有兩個誤區,期望孩子必須服從自己,把孩子的叛逆看做對家長權威的挑戰,所以孩子會經常有牴觸行為。那麼怎樣解決這個牴觸行為呢?我們應該要建立合理的期望,更看重孩子的行為,而不是態度。第二個部分,我們要了解家長過激情緒的方式。有六大部分:心理準備、刺激因子、闡釋、生理激發、行動、後期影響。關鍵是我們在與孩子溝通時,要保持平和、冷靜的心態,不用負面的想法去揣測孩子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