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遺址
石船頭遺址 位於良慶鄉那黃村木三嶺北坡腳下,瀕臨邕江南岸,與青山塔隔河相望。遺址東西長約50米, 南北寬約15米。河岸邊露出堆積層厚約0.8米,有大量螺殼、蚌殼,還 發現過陶片及石器等古人類遺物。
青龍江口遺址 位於伶俐鄉洞江村與定西村交界處,包括青龍江口東西兩岸的土丘。西 北臨邕江,與軍山林場隔河相望。遺址文化層主要在東岸,東西兩岸均發現過石器及陶片等 遺物。目前東岸表層及西岸河邊橫斷層仍有大量螺殼、蚌殼。
天窩遺址 位於長塘鄉天堂村壇堯坡的螺絲山上,屬沿河丘陵臺地,長400米,高25米, 寬180米。北臨邕江,與高堂村隔河相望。遺址南面的螺殼層厚達1.2米,曾發現石器及陶片 等古人類遺物。此外,從地表上還發現生物化石及獸骨。該遺址因是一座岩基泥表山丘,泥 石交錯,比較堅固。沿江一面雖經河水長年沖刷,仍未發現崩塌痕跡,南面臺地文化層基本 完好。
以上三遺址,經自治區文物工作隊、自治區博物館1963年、1977年鑑定,確認系新石器 時代晚期(距今約四五千年)古人類活動的地方,1981年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9年,開展文物普查,發現新石器時代古遺址二處:一為凌屋遺址,位於長塘鄉五合 村凌屋坡;一為那北咀遺址,位於長塘鄉五合村那北咀山上。二處遺址均發現大量貝殼,現 已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橫山縣治遺址 在今五塘鎮西雲江橋東一里許山上。唐武德五年(622年) 置,乾元二 年(759年)後劃入宣化縣,施政137年。
唐封陵縣治遺址 在今五塘鎮七塘村大張坡三教寺遺址處。唐景雲二年(711年) 置,宋 開寶五年(972年)劃入武緣縣,施政261年。
唐武緣縣治遺址 在今伶俐鄉伶俐圩(古稱烏朗圩) 。唐武德五年(622年)置,宋治平四 年(1067年)劃入宣北縣,施政445年。
唐如和縣治遺址 在今蘇圩中學校園內。唐武德五年析南賓、安京縣置,原屬欽州。景 雲二年,割屬邕州。宋景祐一年(1034年)劃入宣化縣,施政324年。
五代至宋粟屋窯址 位於長塘鄉新村粟屋坡碗窯山西面。遺址長30米,寬40米。文物工 作者採集到青釉瓷片、墊圈等。碗底有“週六”字樣,鑑定為五代至宋代民間青瓷窯。
宋凌慕窯址 位於五塘鎮凌慕坡(又稱聯興村)的石狗山北面。遺址長、寬各20米。區、 市、縣文物工作者發現並採集到青釉瓷碗及燒製墊圈。瓷碗呈斜腹、實心底,內底有錦花瓣 紋。鑑定為宋代窯。
明團河營遺址 在今那樓鄉那樓街較場村附近,始建於明成化初年(1465年),由北海道 僉事林錦、都指揮歐磐同建。遺址長250米,寬120米,三面環以三江河。縣開展文物普查時 發現,採集到青磚數塊(0.3×0.17×0.09米)、瓦筒、勾頭、青花瓷碎片。
古銅鼓
解放前,縣境內曾在邕(寧)、欽(州)、上(思)交界的崬尖山、大塘鄉花甲山、九塘鄉黃 宣村、五塘鎮凌慕坡、蘆敢坡、良慶陶瓷廠等地發現過古銅鼓。解放後,又先後在五塘鎮坡 利坡、九塘鄉壇敏坡、大塘鄉那團村巴里坡等地發現古銅鼓。近年,在吳圩鎮祥寧、康寧、 那審三坡新出土的3只銅鼓,經鑑定為南北朝時南朝的銅鼓,現珍藏於縣文物管理所。
古建築
五聖宮 位於蒲廟鎮團結街北端邕江之畔,以祀北帝、龍母、天后、伏波、三界五神而 得名,建於清雍正九年(1731年)至乾隆八年(1734年)期間,後經過多次重建,最後一次重建 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是縣城唯一儲存下來的古建 築物。此廟的建築風格、浮雕、壁畫堪稱精美,可惜“文化大革命”中破“四舊”,破壞不 少。現廟內尚儲存的楹聯、碑記及部分簷下浮雕,對研究歷史仍有價值。今列為縣重點文物 保護單位。
新江橋 原名皇賜橋。清道光十七年(1937年)五月動工,十八年八月落成,為那樓鄉那 馬村前清補授千總李翹然獨資建造。李翹然曾獨建三橋,一日皇賜、一日清廉、一日獅子, 廣為行人所稱頌。三橋尤以皇賜橋最雄偉壯麗,橋身全為規格石條建成,有五拱;橋長55米, 高15米,寬4米。解放後,用水泥加固欄杆,可通汽車。今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山麗水
崑崙關 位於縣境內九塘鄉駐地以北4公里崑崙村的崑崙山上, 因山得名。唐元和十四 年(公元819年) 始建,於石龜塘壘石為關。宋景祐二年(1035年)築關城於崑崙山。清道光二 十六年(1846)宣化縣知縣柳際清重建關樓。1944年建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亭、公墓及牌坊。此關處群山疊蟑之中,地勢險要,是南寧東北門戶,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其中以宋朝名將 狄青“上元三鼓絕崑崙”和1939年冬抗日“崑崙關血戰”最為突出且聞名中外。可惜古關於 1976年5月, 被縣外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拆毀。抗日紀念建築群文物,也於“文化大革命”中 遭到嚴重破壞。1981年,自治區文化廳撥給維修專款,由邕寧縣修復後,已恢復原貌。今列 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斑山 又名斑峰,高211.5米,位於劉圩鄉劉圩街東北1裡,為縣名勝之一。民國《邕寧 縣誌》記載:縣東南百里,全山皆石,顏色鐵紅,雜以青黑色,故名斑峰。山有三峰隆起, 登巔而望,四下低平,頗有獨尊氣勢。山有甘泉井、鷂洞、燕巢、仙人掌、石棺材、瀑布、 虎額、古榕樹等勝蹟。建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的劉圩斑峰書院,以此山命名。
花甲山 高415米, 位於大塘鄉大塘圩東北10裡南榮村附近。民國《邕寧縣誌》載:縣 南百五十里,峰曰甲峰,有甲巖(龍母巖),可容千餘人,中祀飛龍神。巖踞絕壁,有懸石如 牛鼻,遊人須小心攀沿而過,始可到達山巔。山頂稍平,有石鼓,天旱時,昔時鄉人以豬皮 蒙鼓.擊之求雨。端午節,遊人如雲。建於清光緒年間的甲峰書院,以山命名。
1944年冬,中共大塘黨組織曾在山上十字街洞開會,研究佈置開闢新區工作。
尖山 又名尖峰,高383.4米,位於五塘圩北10裡,因山巔尖削得名。宋《太平寰宇記》 載為都茗山;《明一統志》、《方輿紀要》載為都石山。清末增生、教育家青培芳《陸藝圃 先生壽屏》中有“閒披都石之風,慣浴西雲之水”之句。山上多峋嶙削拔巨石,景點40多處。相傳清乾隆、嘉慶年間,甘肅省天水知縣、廣西靈川訓導、凌慕村舉人陸廣達于山頂西壁, 刻有詩文多首,其中一首:鼎立乾坤氣勢雄,果然到此罕人蹤。朗□□峰誰能□,萬里江山 一覽中。
又據民國《邕寧縣誌》引《南寧府志》說:“有石二、三畝(? ),傳為仙人弈棋石。山 腰飛瀑潺湲,雪花亂濺。”西雲江流至尖山下,為數巨石阻擋,湍流激盪,水花四濺,蔚為 奇觀。復潛流石縫之中轟隆作響,暗流數十丈,又湧出亂石,急流直瀉。鄉賢們於明清時期 和民國23年, 曾先後在此山下西雲江築壩3座,即曾山陂壩、凌慕壩、裕生壩,灌溉六七千 畝良田。
逃軍山 古名道人山,高473米,位於伶俐鄉高塘村北約4裡。山上有洞,可容千人,相 傳古代兵燹亂世,鄉人多逃避於此,因而得名。民國《邕寧縣誌》引《南寧府志》:“逃軍 山,縣東一百二十里,明末土寇李啞,屯據於此。”據傳,李啞其人,本系劉圩鄉人氏,說 話口吃,並非啞口。他是反清復明的農民武裝首領,因清軍追剿而逃入逃軍山,周圍村莊因 而得以保護。故後人在山上設“李啞廟”,每年農曆四月初八,遠近群眾,均來奉祀。
解放前,該山設有軍山林場;解放後,縣人民政府將林場規模擴大。
茶山 高434.5米,在百濟鄉屯茶村那徐坡東2裡。《南寧府志》載:“茶山在城南百七 十里,接欽州、靈山界,聳拔蟬聯,所產木材,不可勝用。”《古今圖書整合》載:“在靈 山縣北二百二十里,其山產茶。與廣西宣化接連,一面屬靈山,一面屬宣化。”《靈山縣誌》 載:“雷公巖東北行十餘里為茶山。矗起五峰、一堆務、一藥蘭、一斑衣、一仲林、一井廖, 亙十餘里,週四十餘里,高二里半,西南隸宣、欽,西北屬邑之上下寧界。”明末,反清復 明農民武裝首領廖雲乾據山為寨,反抗清軍。1945~1949年,十萬大山、六萬大山游擊隊及 靈西遊擊隊,均在此山周圍活動。
蒲津公園 位於蒲廟街銀枕嶺。據碑誌記載:民國26年(1937年),由八尺區區長盧耀寰、 蒲津鎮長黃伯瑜倡建。1980年,縣人民政府從改善縣城旅遊設施考慮,撥款擴建,將園地延 伸至樓臺嶺,總面積為160畝。園內廣種樹木花卉,建有亭臺樓閣、花圃魚池、兒童樂園等。現已初具規模,為邕寧縣遊覽勝地之一。
徐漢林烈士陵園 位於新江鄉漢林村(原名盤古村)西面一山上。1950年9月23日,中國 人民解放軍一三四師四○○團在新江區盤古村圍剿黃碩德股匪戰鬥中,遇敵頑抗,該團6連7 班副班長徐漢林捨身炸敵堡,壯烈犧牲。後於此建立“徐漢林烈士陵園”。每年此日,當地 群眾都前往掃塋,舉行紀念活動,以寄託哀思!
鳳凰湖 位於大王灘鄉連山村八尺江上游,距南寧市32公里。1958年,於此截江築壩, 建成大王灘水庫,後改稱鳳凰湖。湖區四周群山環繞,層峰簇擁。湖側之鳳凰嶺與貓頭山隔 水對峙,勢如天門中開。遊艇經此駛入內湖,近觀清風、明月島,遠眺美女山,秀色天成, 美不勝收。今已闢為自治區首府旅遊勝地。
清水泉 位於蒲廟鎮南十里新新坡附近,有清濁二泉。清水泉是地下河天窗,水清如鏡, 冬暖夏涼,是理想的天然游泳場所,近年已闢為縣城飲水工程;濁水泉,是否與清水泉同屬 一地下河水系,尚未探明。此泉長年水位保持正常,但水混濁不清。兩泉偎近,一上一下, 清濁分明,蔚為奇觀。
溶洞奇景
留人峒 在蒲廟東10裡巴平溪流入邕江處,有石如婦人聳立邕江南岸,為明清時期邕江 徐漢林陵園水路塘汛之一。《徐霞客遊記》說:“午過留人峒,有石聳江右,宛若婦人招手 留房者。”故西江水上歌謠有“廣西有個留人峒,廣東有個望夫山”之句。
十八羅漢洞 位於蘇圩鎮慕村西1裡的龍鳳山北側,距邕扶公路300公尺。洞深約1公里。洞口寬處可數人並行,窄處只能1人匍伏而過。洞內有3大廳,可容納數千人。遊人進洞,可 見一串串、一排排鐘乳石,熠熠生光,千姿百態。此景猶如氣勢磅礴的山泉瀑布,奔騰而下;或似千刀萬劍,懸空而降;或像雨後春筍,破土而出。進入第三廳內,有18尊猶如魁偉羅漢 的石筍,栩栩如生,故稱“十八羅漢洞”。
萬人洞 在十八羅漢洞西1裡, 有東西兩洞。東洞有五六廳室,鍾乳、石筍奇形怪狀, 琳琅滿目。
百敢山大洞 又稱李村大洞,慕村西5裡。洞高20多米,寬約十六七米。內洞可通5華里 外的那更村,乳石造形新奇美觀,且可與十八羅漢洞、萬人洞、一洞天聯成一片,相互媲美。
一洞天 在仁德村和慕村之間的和尚山,前後有草坪,叫“一洞天、二垌地”。一洞天 分上下兩層,上層有洞貫通南北,可見天空,故稱“一洞天”。洞內有明舉人顏全仁、顏全 修兄弟題聯曰:“萬歲山洞千古秀,周秀日月四時光”,署款白秀山人顏全修題。洞天鄉、 洞天圩、洞天小學皆因洞得名。
龍盤洞 在仁德村四圖坡南2裡岜蕾山東端, 與大洞、厚洞相連,即上下兩層樓,三洞 相通,奇景豐富。相傳曾有大蚺蛇居洞中,故名“龍盤”。舊縣誌載為“龍巖”。洞內有詩 雲:山勢重重列秀峰,昔有臥龍在斯中。今日步履遺蹤洞,筆嘆往年上九重。
姑娘洞 在龍盤洞口西1裡許半山上。洞內有潭,潭頂岩石上多處有水下滴,因水滴大 小高低不一而引起共鳴,發出各種悅耳動聽聲音,鄉人比作“姑娘哭嘆”,故稱“姑娘洞”。此洞奇特,可與融水縣古鼎村龍潭“鼓樂之聲”相媲美。
史方誌
廣西賓陽文物古蹟 廣西馬山縣文物古蹟 全州文物所王所長探訪傳說中的宰相“蔣閣老”墓地,以便保護文物 名勝古蹟免費遊:告訴你怎麼找到歷史名關古嚴關 此文物古壁畫名稱變了三次,依然未定,你認為應該叫啥名
廣西陽朔剿匪紀事 廣西隆安剿匪紀事 廣西荔浦剿匪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