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直忠義的大臣沈煉因為得罪了嚴嵩父子,慘遭朝中惡人陷害,不久便在獄中被秘密殺害。沈煉的其中兩個兒子也受了牽連被處死。大兒子沈襄在被押往關外的途中吃盡了苦頭,差點被公差滅口。後來他用計逃跑,在恩人家中密室裡開始了苟且偷生的生活。八年後,他終於為父親和兩個弟弟沉冤昭雪。勢單力薄的他,得到了哪些人的幫助?又得到了哪些幫助?
這是《喻世明言》第四十卷的故事:沈小霞相會出師表。
第一個,是賈石。
在一次公宴上,嚴嵩的兒子嚴世蕃揪著一位大臣的耳朵強灌酒。沈煉向來憎惡嚴嵩父子,此時的他,更是看不下去這場景,就當眾羞辱了嚴世蕃,也揪起了嚴世蕃的耳朵,把一整個巨觥的酒都灌了下去。
就這樣,沈煉得罪了嚴嵩父子。當天晚上,沈煉思來想去,覺得嚴嵩父子一定不會放過自己,不如自己先下手為強。於是第二天一早,就寫了彈劾嚴嵩父子的奏表,向皇帝請求殺了嚴嵩父子。不用多想,昏庸軟弱的皇帝當然不會相信沈煉的話,於是下旨重打沈煉一百杖,並且全家發配到關外的保安州。保安州既偏遠又荒涼,沈煉一家到達之後,竟然連個稱心的住處都找不到。正在街上游蕩的時候,碰到了賈石。
賈石是當地的一個鄉紳,本來可以沿襲哥哥的官職,但是當時官場黑暗,要想順利沿襲官職,就要重金賄賂。賈石痛恨嚴嵩父子,就索性沒有去做官,而是靠自己家留下的幾畝田地務農為生。賈石向來仰慕沈煉的耿直忠義,之前酒聽說了沈煉的遭遇,於是把自家的房屋讓給沈煉一家子居住。他自己則帶著一家老小搬到別處去住了。這是賈石的第一次相助。
沈煉在保安州雖然生活條件不如在京城,但也落得自在。他整天與鄉鄰講忠義之士的故事,並且做了個稻草人,上面寫上嚴嵩的名字,和大家往稻草人身上射箭。這件事很快傳到嚴嵩耳朵裡,他發誓一定要斬草除根,就派手下兩個狗腿子,誣陷沈煉和白蓮教勾結。沈煉再次下了大獄,並且在獄中被秘密殺害。賈石把沈煉的屍身偷偷買了出來,好生安葬。這是賈石的第二次相助。
很快,沈煉的二兒子和三兒子也被處死。沈煉的妻子和尚在襁褓中的小兒子被髮配到更偏遠的地方。賈石知道自己也免不了受牽連,於是早早就逃往河南老家。這裡離沈煉夫人和小兒子所在的地方不遠,孤兒寡母日子很不好過,賈石常去接濟母子倆,才不至於母子倆過得落魄。這是賈石的第三次相助。
如果沒有賈石的仁義相助,沈家在保安州就很難有落腳的地方,沈煉的屍首也不會得到保全,沈家母子也很有可能會流落街頭。
第二個,是馮主事。
沈煉的大兒子沈襄被兩個惡公差押往京城受審,他們受嚴嵩黨羽的指使,打算半路殺掉沈襄。沈襄看出他們不懷好意,正好到了濟寧界,沈襄想起濟寧有位父親曾經的舊相識,就騙官差這人曾經向自己父親借過二百兩銀子,讓他去把銀子討回來。官差一聽這話,立馬欣然同意,就和沈襄一起去討銀子。走到半路,沈襄趁官差上茅廁便撒腿就跑,一路狂奔,來到一座府邸前。這座府邸的主人,便是那位父親曾經的舊相識,馮主事。
馮主事本是朝中官員,當時正好回到濟寧老家守喪。聽沈襄說完事情來龍去脈之後,把沈襄帶到家中密室,讓沈襄安心躲藏好,並命讓家人和僕人守口如瓶。
官差來到馮主事門口,左等右等也不見沈襄出來,只能先回到客棧。聞淑女見官差一個人垂頭喪氣地回來,心想計謀成了,自己的丈夫肯定已經脫身了。她心中大喜,但不敢聲張,便質問官差沈襄去了哪裡,一定是被官差給陷害了,於是去報官尋夫。官差有口難辯,只得說出事情原委。當地官員來馮主事家檢視,馮主事極力地和馮家撇清關係。因為沈襄身份特殊,得罪的又是當今權傾朝野的嚴嵩,他也不想跟此事有瓜葛,詢問無果後,便打道回府。
就這樣,沈襄在馮主事家一住就是八年。這八年間,沈襄每日的飯食,都是馮主事親自送的。本來守喪滿三年之後便可回朝做官,為了保住沈襄,馮主事也一直退避在家,沒有復職。
如果沒有馮主事的捨命相救,沈襄就會命喪於荒郊野嶺,沈煉的冤屈也就難以得到洗刷。他為了朋友情義和國家大義,犧牲了自己的官場前途,甚至將生死置之度外,實在是令人敬佩!
第三個,是小妾聞淑女。
沈襄遭難的時候,小妾聞淑女剛懷孕三個月。皇帝的聖旨傳到沈家後,沈襄安排妻子孟氏回孃家居住,又把小妾聞淑女託付給妻子孟氏,囑託妻子照料聞淑女直到生產,孩子出生後是安排嫁人還是賣掉都由孟氏做主。聞淑女不依,請求沈襄讓自己與他同行,一路上也方便照料。沈襄架不住聞淑女再三請求,便同意了。
雖然懷有身孕,但聞淑女一路上對沈襄不離不棄,照料得十分周到細緻。也正是因為聞淑女的常伴左右,兩個惡公差始終沒有找到機會對沈襄下手。
好不容易來到濟寧,二人商量逃跑對策,聞淑女不顧自己安全,讓沈襄先脫身。等沈襄脫身後,她又故意把事情鬧到公堂上,在公堂上痛哭流涕,獲得了官員的同情和對案件的重視。官員命兩位官差五天內必須找到沈襄,否則就判定為對朝廷重犯用死刑。每滿一個五天期限,聞淑女就去官府哭訴一遍,兩個惡公差也便挨一頓板子。沒過多久,其中一個公差便被打死了。剩下那個實在受不了,就只得去求聞淑女別再上公堂,就這樣,他才免於一死,找了個空子逃往別處了。
沈襄脫身後,聞淑女住進了尼姑庵。沒幾個月,便生下了一個男嬰。她一人辛勤撫養幼子多年,直到嚴嵩父子倒臺後才得以與沈襄相聚。
聞淑女的重情重義、有謀略、有膽識,一點也不輸男子。作者對這個女子的態度無疑是無比讚賞的,從文章中作者對她的稱呼有名也有姓這一點上就足夠看得出來。
總結:
古人說,要成大事,要有三個條件——天時地利與人和,而這其中的人和最是重要。沈煉在密室中獨居八年,忍辱偷生,這種臥薪嚐膽的精神一般人確實做不到。但如果沒有眾人的幫助,沈煉恐怕早就命喪荒野了,更別提為父伸冤和後來的官復原職。當然了,這些幫助過沈襄的人,最後也都一一得到了升遷,這個結局也實在是大快人心,真真是——善惡到頭終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