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艦和直升機的組合,大家可能已經見怪不怪了,現在遠洋艦隊從救援突擊到反潛都離不開直升機的身影,但是大家可能有所不知,把直升機落在軍艦上這個技術我們國家是直到一九八零年才得以實現的。
建國以後咱們的航空業水平有限,所以只能優先發展國土航空,也就是戰鬥機,直升機技術發展緩慢,而海軍就更加的捉襟見肘了,因此艦載直升機技術一直都處在停滯狀態,時間到了七十年代後期,這個時候我們正在醞釀洲際彈道導彈全射程實驗。
而想要讓洲際彈道導彈飛完它的整個射程,咱們的領土面積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就得在太平洋上挑一塊海域作為靶場,而導彈落下來之後,我們需要儘快的將他的資料倉打撈上來,這樣才能獲得導彈的飛行資料,這就必須要從軍艦上起降直升機。
那我們就從法國引進了超黃蜂直升機開始艦上起降的訓練,按照計劃,這些直升機需要在我軍的925型救撈船上起降,它的直升機甲板尺寸長二十八米,寬十七點四米,而超防風的長度是二十三米,旋翼直徑有將近十九米,要求的精度非常之高,那法國人駕駛他們的飛機,先開始嘗試著艦。
1977年在一次實驗當中,法國人因為飛得太低,機輪撞到了甲板邊界燈都爆胎了,那法國飛行員下來之後,就跟我們的海軍戰士說,你們這個船甲板太小了,你們自己肯定是飛不了的。
然而咱們的第一批海軍艦載直升機飛行員,只讓外國飛行教員帶飛了一兩次,就開始自己訓練了,在跑道上畫個圈圈代替甲板,在陸地上搞個平臺練,或者是在海島上找個平臺練,終於在1980年的1月3日,咱們的飛行員第一次在長江口把直升機準確的落在了925型船上,完成了海軍航空兵艦上第一降。
而這個時候距離咱們進行洲際彈道導彈的試驗只剩下四個月了,他們就在接下來的五十多天裡面連續進行著艦訓練,只用了國外飛行員不到一半的時間就全部掌握了著艦技術要領。1980年的5月18日,他們順利在南太平洋將導彈資料倉給打撈回來了,完成了洲際彈道導彈的實驗工作。
事實上,直升機著艦除了剛才說的這個甲板很小之外,還有諸多其他的問題,海上的風浪會讓軍艦不停的搖晃,一上一下就是三五米,而且軍艦甲板上的氣流受到上層建築的影響,極其不穩定,越靠近軍艦受到的影響就越大,所以飛行員需要迅速的從後面接近軍艦,找準時機落的又穩又準才行。
這軍艦的背後有一個跟航母上類似的這個燈,它可以指示出來直升機接近軍艦的最佳角度,如果說過高或者過低,它都會有顯示從進入降落航線,到逐漸整個用時大概是有十二秒左右,被稱為恐怖十二秒,而艦載直升機出現的事故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出在這個著陸這一時刻。
美國在整個艦載直升機上艦的實驗過程當中摔過近一百架的直升機,直升機在接觸到甲板之後,因為起落架的彈性一般多少都會彈起來那麼一點,而面對上下起伏的甲板彈起來,這一點就有可能會引發整個直升機的共振,簡單的說就是停不穩。
於是一些國家在甲板上還裝有輔助裝置來協助直升機停在這個甲板上,比方說法國的軍艦上有一種魚叉助降系統,就是說這個直升機下面能伸出一根硬杆,硬杆的這個頭部,類似於魚叉,能夠固定在甲板上的格子裡面,直升機一著陸,他就會刺進這些格子裡面,把直升機給固定住,從而不讓他反彈。
而加拿大的這個助降系統更加的先進一點,他在甲板上安裝了一個可以移動的快速固定器,一旦直升機接觸到甲板,它就會瞬間移動過去,然後把直升機給鎖死,不讓它再亂跑,美國呢還有一種放風箏式的助降系統,就是從直升機下面甩一根鋼索,連線在甲板中間的絞盤上,然後絞盤轉動,把直升機慢慢給拉下來。
所以大家看直升機上軍艦這麼一個看似簡單的任務背後,卻有這麼多的講究,而只有實現了直升機的艦上起降,我們的海軍才真正能夠走向深藍,走向遠海,至於現在我們這個技術已經非常完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