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十三年的“雙11”如期而至。
破天荒的第一次,以某寶為首的各大電商平臺,沒有釋出銷售數額。
對比往年過完零點,就釋出當年銷售數額喜報的操作,今年的雙十一感覺“靜悄悄”。然後這事還上了熱搜!
作為人為製造的商業節日,其實雙11的壽命已經很長了。
今年的雙11,的確沒有像往年一樣波瀾壯闊,對比十年前上升期的雙十一,也沒有請來各路明星開一場類似春晚的狂歡聯歡會。
猶記得就在去年,定金、尾款還一度成為熱烈的時代流行語,而今年,“付尾款”對許多人而言已經成為沒有興奮感甚至有些厭惡的“儀式”了。
隨便在網上搜搜雙十一不買這個詞,可以看見許多人告誡自己勸告他人:
別囤貨,囤貨不如囤錢,因為前幾天商務部的一個通知,讓各大城市超市的生活食品物資,包括米麵糧油,肉蛋奶魚,蔬菜水果都告罄,全部搶購一空。
而雙11更多的搶的是生活用品,說白了就是服裝鞋帽和日用百貨等,雖然能儲存,但是任何東西都有“買了之後不喜歡”的可能,經濟下行期間,只有錢才永遠讓人無比喜歡。
現金為王嘛!
為什麼誕生雙11?還不是商家和平臺利用消費主義洗腦和誘導,在經濟狀況還不錯的時候,讓很多人都覺得雙11、618必須買點東西,不賣就不精緻,不賣就落伍。
那時大家手裡還有餘錢,買也就買了,況且往年雙11是真金白銀的打折扣。
現在呢,滿滿的套路,割你沒商量!
大家也都看明白了,你說購物節就是購物節?還那麼多套路,怎麼一年必須給商家和平臺送兩次錢嗎?
雙11只有誕生的前幾年在真正的打折,之後的活動雖然越來越花哨但越來越忽悠,以前搞一天,現在忽悠一個月。
最懂造勢營銷,最會玩的就是美妝品牌了,都已經被捧成明星的李X琦口水四濺:口紅四五個色號還不夠,護膚流程少則四五步多則十多步,面膜必須天天敷,面板折騰壞了又開始你要“穩定”的風向……
他是賺的盆滿缽滿,還收割了一片迷妹,然而之後呢?
經濟嚴冬,兜裡沒錢!
對不起,臣妾做不到!
從過去的一夜苦等、玩命搶購,到現在的吐槽遍地、消費乏力,大家對雙11的態度經歷360度大轉彎。
理由當然是多種多樣的,例如:疫情時代經濟下行大家收入不穩定不敢消費;對於雙十一的各種宣傳噱頭,人們已經厭煩;平臺規則越來越複雜,商家各種先漲價再降價的收割套路讓人厭惡;某音和社群團購的新型消費方式崛起等。
然而深層次的原因是下面這些:
“錢去哪兒了”到“隱形消費套路”
有時候豪擲千金有時候卻異常摳門、挑剔成性卻又瘋狂種草,現代人的消費行為在網際網路的加持下錯綜複雜、矛盾叢生。然而對於現代人來說,“錢去哪兒了”永遠是亙古不變的拷問。
雙11的誕生,讓消費行為一次集中爆發,然而這幾年的雙11也為現代人提供了冷靜審視消費的機會----平日不易察覺的“隱形消費”,透過雙十一的消費浮出水面。
“隱形鉅額消費”,是檢視整體賬單前,並不知道自己其實已經花了很多錢。因為電子支付時代,沒有支出現金的行為,交易變成了數字,讓人們對消費變得不那麼敏感。而這些花費,大多是“小額”加“高頻”來產生。
例如每個月都需要的商品,每個月也就幾十塊至一百多,乍一看好像也不多,雙11覺得優惠,一次性屯半年,才發現原來花了這麼多錢。但由於這些分散在日常開支裡,看上去就變成了不那麼容易被察覺的“隱形鉅額開支”。
對許多已經看破套路的現代人而言,“錢哪兒去了”,不再是無解問題。只要用心觀察歸納,大家就能揪出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隱形消費”,對自己的消費習慣做出調整和規劃。
反“消費主義”崛起
平臺和商家不厭其煩的給女性洗腦,勸她們‘精緻’,其實讓女性浪費了大量時間,卻沒帶來相應的修飾效果。
消費主義陷阱,就是“要用精緻的有價值的東西做一件事”,比如完全可以用舊T恤做睡衣,用舊衣服做抹布,商家卻推薦了印有可愛圖案的居家服和專用的所謂精緻生活的抹布。
價格很高,效果也不一定好,錢卻花了不少。
“矯情”也是消費主義,同樣都是紅色口紅,叫“紅色”只能賣10哥,叫“紅棕”“正紅”“番茄”“胡蘿蔔”就能賣出20套......
然而疫情時代,大家兜裡沒有錢,而且越來越精明!無論叫什麼,在雙11人造節日也很難激發“新需求”,雙11購物車裡的東西,正變得越來越實用。
畢竟一支最多兩支口紅就夠用了。
無論什麼產品,都應該出自真實需要,而不是“消費主義”創造出來的偽慾望。
消費主義透過不斷“製造慾望-購買商品-滿足慾望”迴圈,進行擴張和盈利。
而人們已經逐步對商家刺激誘導但其實並不需要的商品,不輕易“上頭”了,越來越多的現代人,努力把“消費主義”話術的營銷誘導阻擋在外。
“折扣飢渴暈眩症”開始癒合
雙十一的段子,大家都聽過:
“優惠券藏大興安嶺叢林裡,一顆四百年古樹右後方300英尺的、土撥鼠家的車庫裡,2小時內找到土撥鼠、在車庫前合影留念,即可獲得5元優惠券。”
複雜繁瑣的優惠機制曾是雙11商家“必殺技”,但越來越多的人認真研究折扣,在各大平臺研究比價,“技術流”齊上陣,與商家的套路中門對狙。
商家漲價再降價,已經被大家看破。雙11的過度營銷,讓“折扣”變成套路的代名詞,大家的折扣飢渴眩暈症,正在治癒。
理性囤貨
優惠券、滿減券、贈品、平替等,是平臺和商家慣用套路。因為百分百嚴格按照需求消費的人並不多。“為了5元優惠券,買500東西”也常有。
為一張小額優惠券,最後買爆了,開始逐漸失效。因為疫情時代收入不穩定的倒逼,現代人在雙十一隻是集中、相對低價消費必需消耗品。“理性囤貨”,在活動期間低價、增量購買之後不用費心,比如將紙巾、肥皂等一次性買足,很長時間不用操心。
理性,才是對抗消費主義的神器!
狂歡節降溫,迴歸需要和選擇
商家們不斷策劃讓年輕人“上頭”,把雙十一打造成狂歡節也是手段之一。
請明星,開晚會,燒錢搞狂歡購,在這種氣氛的推動下,被裹挾的人們會做出不理智的消費行為。
然而冰冷的現實和乾淨的存款以及每月準時“問候”的信用卡賬單,讓人們越來越清醒。商家和平臺打造的雙十一明星晚會,不同於熱烈厚重的春晚。
春晚是民族的歡慶,是文化的燦爛,更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雙十一晚會則是帶著天使面具的牛頭馬面,背後藏著鋒利的獠牙。
套路多、折扣少;預售期漫長,轟炸營銷騷擾,疲勞不堪……
電商平臺高光了十餘年,但疫情時代,只需要一個厭惡的理由,就可能多米多骨牌一樣的崩塌。
電商行業“內卷”的更厲害。五花八門的競對冒出來,社群團購。社群買菜。零散的短影片和直播帶貨、部分線下實體店的浴火重生……
使用者不再“期待”一個狂歡節,因為只要用心,優惠隨時隨地都有。
每年雙11,鋪天蓋地的宣傳,讓人有“狂歡依舊”的感覺。而套路多的雙11,在“狂歡通脹”的大背景下,也正在變得被現代人冷眼旁觀。現代人,一邊冷靜地用“技術流”招式拆解著優惠券套路、反薅商家羊毛,一邊環顧四周,隨時準備退出這場不刺激的遊戲。
起風了,風很冷,好時代已經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