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以促進城市群發展為抓手,全面形成“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對19個城市群進行分類部署。
因為區位不同、稟賦各異、所處發展階段不同,各城市群發展目標任務、發展態勢也不相同。“十四五”開局之年,各城市群表現如何?觀象君選取位於頭部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山東半島五大城市群進行縱橫向對比,試圖找尋規律,為其他城市群提供借鑑。
01
京津冀:協同發力,企穩回升
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承載1億多人口,面積21萬多平方公里。該區域擁有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曾經的近代中國經濟中心,是我國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重要基地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區域,同時也將是我國未來大規模推進國際化的重點地區,在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正因為如此,京津冀的發展關乎全域性和長遠。七年多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國家發展全域性的高度,作出了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這一重大決策。
七年磨一劍。京津冀正在畫出上揚曲線——
2019年京津冀GDP總和為84580億元,佔全國的比重為8.54%;2020年京津冀GDP總和為86393億元,佔全國的比重為8.50%,微降了0.05個百分點;今年前三季度,京津冀GDP總和為70231億元,佔全國的比重為8.53%,提高了0.03個百分點,呈現出止跌回升的上揚走勢。
其中,北京的表現頗為亮眼。但今年前三季度,北京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753.0億元,同比增長10.7%。這一增速位列北方省區市第一位、全國第三位。由此,北京GDP佔全國的比重也實現了企穩回升,從2020年下降0.02個百分點,到今年前三季度上升0.06個百分點。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的佔比上升至今年前三季度的42.36%,一舉超過河北(41.38%)成為京津冀的“一哥”。
天津的表現一度令人擔憂。但在低速增長之後,天津開始企穩,今年前三季度佔全國的比重為1.39%,與去年全年持平,這相當不容易。
河北產業結構偏重,轉型任務很重,在經歷了“陣痛”之後,呈現出較強的增長後勁。2020年,河北省GDP佔全國的比重平穩上升至3.56%,在京津冀城市群中,一度超越北京成為“老大”,但今年前三季度增速略有放緩,又被北京反超。
整體看,京津冀經濟發展較為活躍,對整個北方經濟產生明顯的提振作用,這是京津冀協調發展的成效。
縱觀全國,區域協同發展最怕的就是定位不清晰、同質化競爭。從規劃之初,京津冀三地的功能定位就非常清晰——
北京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
天津市: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
河北省: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範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
這一區域整體定位體現了三省市“一盤棋”的思想,突出了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相輔相成,增強整體性,符合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需要。
在這一理念指引下,京津冀牢牢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牛鼻子”,不斷最佳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北京空間佈局和經濟結構得到最佳化提升,走出一條人口密集地區內涵式最佳化發展的新路子。津冀兩省市及雄安新區有選擇有錯位地承接非首都功能,使承接的功能留得下、發展好,三地產業對接和創新協作不斷深化。
02
長三角:一體化樣板,高歌猛進
長三角涵蓋滬蘇浙皖三省一市,面積35.8萬平方公里,以佔全國4%的國土面積、不到10%的人口,創造了佔全國近1/4的經濟總量。
作為我國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增強長三角地區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提高經濟集聚度、區域連線性和政策協同效率,對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意義重大。
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
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宣佈,支援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著力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互配合,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佈局。
三年來,長三角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比重從2018年的24.1%提高到今年前三季度的24.5%,總量達到201667億元,呈現出明顯的強勁活躍增長特徵,長三角地區對全國經濟影響力帶動力不斷增強,對全國經濟貢獻率持續提高。
截至2020年年底,長三角GDP萬億之城數量達到8個,分別為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寧波、無錫、合肥、南通,佔全國(23個)的比重達到35%,是全國萬億之城最為密集的區域,沒有之一。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三年來,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聚焦“率先構建新發展格局、勇當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三大使命,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協調發展格局,立足“一極三區一高地”戰略定位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區域整體競爭力不斷提升,成為全國區域一體化的“樣板”。
03
珠三角:增速放緩,前景依然樂觀
珠三角9市總面積55368.7平方公里,佔比廣東省國土面積不到1/3,集聚了廣東省53.35%的人口,79.67%的經濟總量,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區域,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帶動作用和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隨著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佈,珠三角地區又疊加了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機遇。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中,珠三角處於“最佳化提升”的五個城市群之一。
港珠澳大橋
目前,珠三角地區有深圳、廣州、佛山三個萬億之城,和東莞一個準萬億城市。這些年,珠三角發展勢頭一直很猛,2020年GDP總和達到89524億元,佔全國的比重達到8.81%,比上年提升了0.04個百分點。但今年前三季度增速略有放緩,GDP總量為71161億元,較上年全年下降了0.16個百分點。
從城市表現看,領頭羊深圳減速明顯,今年前三季度,深圳地區生產總值21791.18億元,同比增長7.1%。這個增速比全國平均增速慢了2.7個百分點,這使得深圳GDP在全國和珠三角地區中的比重均出現小幅下降。
廣州這兩年的增速也明顯放緩,甚至一度被重慶超越,在全國跌出四強。不過,今年以來,廣州又重回較快增長軌道,前三季度增速達到9.9%,跑贏全國,增量達到2553億元,分別比深圳、重慶多增549億元、309億元,縮小了與深圳的差距,並一舉反超重慶,重回第四。
與其他城市群相比,珠三角的外向度更高,因此受國際環境,尤其是國際貿易波動的影響更大。比如,作為外向型城市,深圳外貿存度較高:2020年為110%,全國平均為32%;出口依存度為61%,全國平均為18%。前三季度,深圳出口13501.46億元,同比增長13.5%,增速比全國(22.7%)低了9.2個百分點。而這將直接傳導給國內的生產環節,導致經濟增速的放緩。
整體看,珠三角出現的增速放緩主要是受偶發因素的影響,從長遠看,珠三角的發展後勁依然很足。尤其是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紅利的不斷釋放,珠三角還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期。
04
成渝:雙核發力,新增長極正在形成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成渝城市群是五個“最佳化提升”的城市群之一。
規劃綱要提出,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10月20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正式釋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同列,躋身全國第一梯隊。
經濟圈範圍包括重慶市的中心城區及萬州、涪陵等27個區以及開州、雲陽的部分地區,四川省的成都、自貢、綿陽等15個城市;總面積達18.5萬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達9600萬人,地區總產值近6.3萬億元。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位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處,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起點,具有連線西南西北,溝通東亞與東南亞、南亞的獨特優勢。
近年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勢頭良好,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19年成渝城市群GDP總量達到62424億元,佔全國的比重達到6.30%;2020年佔比提升到6.50%,提高了足足0.2個百分點,幅度不小。
經過多年發展,成渝地區形成了以“雙核”為基本特點的發展格局,重慶主城、成都的經濟總量佔到成渝地區的50%以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賦予了兩城“雙核引領”的關鍵角色。
近幾年,重慶、成都經濟增長勢頭迅猛,分列全國第五、第七,重慶甚至一度超越廣州,晉級四強。今年前三季度,重慶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951.89億元,同比增長9.9%,增速高於全國,增量達到2245億元,進一步拉開了與追趕者蘇州的距離。
再來看成都。前三季度,成都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438.75億元、增長10.0%,增速高於全國,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關鍵指標都高於全國,依舊保持著對杭州的領先優勢。
雙核是優勢,但城市群內其他城市發展水平與兩座中心城市差距較大,區域發展不均衡的現象較為突出。
同時,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成渝地區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仍然存在差距。
當然,差距就是空間,就是潛力,成渝城市群發展前景廣闊。
05
山東半島:“蟄伏”四年,發力追趕
作為黃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口,山東半島經濟實力強、產業基礎好、集聚人口多、發展潛力大,南北連線京津冀、長三角兩大世界級城市群,東西貫通黃河流域廣闊腹地,是“一帶一路”重要樞紐。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推動沿黃地區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質量發展。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山東半島城市群位於“發展壯大”檔首位。規劃綱要提出,深入推進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
經過四年的“蟄伏”,山東半島開始發力。2019年山東GDP佔全國的比重為7.17%,2020年上升至7.20%,今年前三季度進一步提高至7.34%。山東北方第一省、中國第三省的位置愈發牢固,在全國經濟增長中的貢獻不斷提升。
山東半島處在由南向北擴大開放、由東向西梯次發展戰略節點上,經濟實力在北方首屈一指,擁有諸多優勢和條件,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山東半島城市群,對於南北區域均衡發展具有十分關鍵的促進作用。
目前,山東半島城市群形成了2個特大城市、9個大城市、8箇中等城市、75個小城市、1072個建制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
山東省“十四五”規劃綱要,拿出整整一個篇章來部署“統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提出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最佳化“一群兩心三圈”格局,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增強區域創新發展動力,全面提升山東半島城市群綜合競爭力。
“一群”,即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山東半島城市群;“兩心”,即支援濟南、青島建設成為國家中心城市;“三圈”,即推進省會、膠東、魯南三大經濟圈區域一體化發展。
區域協調發展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支撐,是最為重要的國家戰略之一。當區域之間的溝通愈發緊密,協調發展便成為一種趨勢。這是大局所在,也是大勢所趨。
但就目前而言,山東面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說到底就是因為區域發展“失調”。能不能實現區域協調發展,關乎山東的未來,同樣關乎南北方協調發展的全國大局。
相較於跨省域的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位於一省之內,區域協調發展舉措好操作,更容易實現,只要上下一心,攜手並進,區域一體化更容易實現。只要持續發力,山東經濟發展的面貌必將煥然一新,在國家區域發展大局中的作用也將進一步彰顯。
來源 | 青報觀象山
編輯 | 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