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怎樣,有很多指標可以反映,比如GDP增量、GDP增長率、人均GDP水平、人均收入水平等,每個指標都有一定的側重,很難說哪一個更能準確、客觀地反映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情況。那麼,如何才能準確地判斷一地經濟發展的形勢如何呢?筆者認為在當前的中國,人口增長率這個指標恐怕是最為簡單而客觀的評價指標。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在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的今天,中國大部分城市當前人口增長的主要動力已經主要依賴於人口遷入量的多少。而人口遷移的主要動因又來自於經濟——經濟發展的好、就業機會多、收入預期高,則必然會吸引更多的人口特別是年輕人;經濟形勢不好、就業機會少、收入預期低,則人口吸引力自然就會很弱,而人口流出的趨勢將會愈發嚴峻。
按照這樣的邏輯,我們以湖北省為例,來分析當前湖北經濟當前的發展形勢究竟如何。
首先,從整體上看,湖北絕大多數城市的人口都是處於負增長,這顯示出湖北的經濟與沿海發達省份相比尚有明顯差距,所以當前乃至未來的較長時間繼續被迫承受沿海發達地區的經濟虹吸依然將會是不可避免的現實。其次,湖北省內雖然有以武漢為首的數座城市成為了人口正增長城市,但絕大多數城市的負增長最終造成了全省整體人口的萎縮,說明武漢在省內有一定的人口吸引力或者經濟輻射能力,但這種能力還不夠,如果不刻意限制其規模的話,武漢的首位度還可以繼續提升。
分割槽域來看的話,除了恩施遠在鄂西南成為增長孤島外,全省的人口增長區域差異可以概括為武漢城市圈和非武漢城市圈的差異。武漢城市圈從整體上看顯然是人口流入區域,但圈外地區則全部淪為了人口流出區域。這樣的狀況也一方面說明了武漢在省內獨一檔的經濟輻射能力,另一方面說明湖北省內的其他地級市的發展還很一般,還需要提升很大的空間以防止自身人口的持續流失。特別是宜昌和襄陽這兩個省級副中心城市,作為湖北省重點建設的地級市,它們目前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成就,但與沿海地區相比差距依然明顯,所以縱使在省內它們的經濟已經居於前列,但當前依然屬於人口流失城市之列,要真正發展成為輻射帶動能力強大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依然任重而道遠。
在武漢城市圈內,也存在著增長差異,也並不是每個城市都是處於人口正增長態勢。可以看出武漢及其東南的鄂州、黃石和咸寧處於正增長之列,而武漢西北邊緣的孝感、黃岡和天仙潛三地均齊齊淪為了人口流失區。很顯然,這些人口流失區城市的人口主要應該是流入了武漢。也就是說武漢城市圈內部人口出現了西北流出、東南流入這樣的地域分異。
這應該怎麼解釋呢?首先還是經濟,因為光谷高新產業的蓬勃興起,武漢當前的城市發展重心顯然是向南的,這直接受惠的自然是武漢南邊的鹹鄂黃三市。特別是鄂州,當前與武漢同城化的趨勢已經十分明顯,加上該市本來具有的工業基礎和長江港口優勢,如今其發展前景自然不可限量,可以說是當前接受武漢溢位效益最多受惠最大的城市。反映在人口上,自然就能留住更多本地人,甚至吸引到更多的外地人。再看西北方向的孝感黃岡等地,它們本來就沒有強大的工業基礎,而本身又都是人口大市。包括孝感以西稍遠一點的荊州、荊門二市情況也差不多,都是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市。在武漢向南發展的當下,它們接受到更多的是武漢的虹吸而不是溢位。因為它們本地的經濟無法留住人口,只能被迫為大武漢繼續提高首位度貢獻力量。特別是孝感和天門兩市,成為了除神農架外全省人口負增長最嚴重的城市,當前兩市的發展形勢可謂十分嚴峻。
再來看武漢圈外的情況,除了恩施外清一色一片綠色流失區。恩施的情況確實令人驚喜,不過細究原因的話也並非是恩施經濟形勢有多好,而是因為恩施本地出生率較高而導致其人口自然增長較快,且恩施遠離武漢這個人口虹吸中心,人口受到武漢的吸附較少,種種因素作用下這裡成為了廣大鄂中、鄂西地區的增長冠軍。
除恩施外,其他人口流出的地級市大致呈現這樣的規律:即離武漢越近、綠色越深、流失越嚴重,離武漢越遠、綠色越淺、情況相對較好。所以可以看到離武漢更近的孝感、荊門、荊州都成為了人口流出的重災區,而稍遠一點的襄陽、宜昌和十堰的情況則要好一些。這其中又數宜昌表現更好,只是略有減少,考慮到該城本身的自然增長很低,可能實際人口遷出並沒有多少。所以同為省域副中心,顯然宜昌的經濟發展質量要比襄陽要好一些,這點從宜昌多個縣市進入全國百強就可以看出端倪。神龍架的情況嘛,也很好理解,本身人口很少,沒什麼大的經濟產業,人口流出大山完全符合經濟規律。
所以從人口增長的地域差異,很明顯就看出了湖北省當前經濟發展的地域差異。當前,武漢依然是遙遙領先的經濟增長極,所以武漢及其南邊融合度較高的鹹鄂黃三市也就成為了主要的人口增長中心;除此之外,湖北其它的經濟增長極確實乏善可陳,宜昌相對較好,襄陽還需大力提升,十堰、荊門等市除了城區外整體的經濟現狀確實都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