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龍曾說,如果一個人走投無路,心一窄想尋短見,就放他去菜市場。失意之人一進菜市場,就會重新萌發對生活的熱愛,對生活的希望。
熱愛生活之人常將一日三餐變成詩,從平凡日子裡生出暖意,以玩樂趣味的方式面對生活的失意,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苦難,平常的一草一木,一茶一飯,皆散發著溫暖的快樂和不凡的趣意。
說到熱愛生活之人,我便想到汪曾祺,人們稱他為“當代蘇東坡”、“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在作古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他的文章作品依舊廣受歡迎,或許是中國經濟正在經歷高速發展階段,浮躁當下人們無比渴望平淡溫穩的生活。他誠實地記錄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文字裡恬淡自適,在平凡的生活裡過出了趣味和令人嚮往計程車人風情。
汪先生留給世間的不僅是文字,更是一種生活態度——逆行中仍保有熱愛生活的精神,正如他的文字,經得起外界的干擾,納得了內心的聒噪。
1958年,汪曾祺被劃為「右派」,被送去張家口進行勞動改造,乾的都是體力活,即使在這樣的日子裡,他依然掘出許多美意。在一次掏公廁回來之後,夫人問他臭不臭啊,髒不髒啊,他笑著手舞足蹈地作了一個甩手動作,說:“沒事,(糞便)都凍成大冰坨子了,冰渣子落到我身上,抖抖就掉了。”他的笑很特別,把頭歪著,縮起脖子,半掩著嘴,狡黠又帶點稚氣。
晚年時,全家人都喊他作“老頭兒”,孫女也不例外,一聲“老頭兒”他就樂呵呵地跑過來了,特可愛。汪曾祺認為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家庭,最好是“沒大沒小”,父母讓人害怕,兒女規規矩矩的,最沒勁。
老頭兒活得有情趣,對世間萬物皆有情,體察得細緻。寫字、畫畫、做飯,明明是最平常普通的事情,經過他的視角,一切有趣,處處好玩,美得天真爛漫。
多年以後,汪朗(汪曾祺的兒子)回憶起“老頭兒”那一聲響朗的“吃飯啦!”讓人瞬間淚目,他也終於在父親的作品裡找到了那根溫暖的弦,漸漸體會到了父親對文學的主張:「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於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潤,讓人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詩意。」
另一位帶有煙火氣的生活玩家,是香港的蔡瀾先生,文如其人,他的文章裡常常透露一種率真瀟灑的豁達態度,跟隨他的文章可嚐遍各地美食,小到一個城市不起眼的餐館,大到某地有名的菜市場,那種人間煙火氣是如此生機勃勃,相比高階奢華的商場,菜市場更讓人看到生的希望。
若是心情低落,鬱悶失望之時,去逛一逛菜市場,看那新鮮的蔬菜瓜果還有熱騰騰的市井煙火,回家做一兩道拿手好菜,滿足一下自己的食慾,瞬間又覺得生活如此美好。
如果說上世紀90年代的下海潮是農村至城市的大規模遷徙,那麼如今各大鄉村農人美食博主的爆火更是一場迴歸。中國城市化程序太快,讓人們對安穩生活愈發得嚮往與渴求,背井離鄉是求生存的無奈選擇,燈紅酒綠遠不及一日三餐來得踏實安寧,最尋常的人間煙火才是這人世間最美的風景、最大的快樂。
中國大部分年輕人無法理解和接受平凡,認為生活一定要激盪,要去流浪,去遠方。然而有一天從聽懂朴樹那首《平凡之路》開始,慢慢學會在平凡的生活裡享受幸福,才明白人世間的一切不平凡,最後都要回歸平凡,把平凡生活過好,人生才圓滿。
其實,平凡人有平凡人的偉大,懂得如何在不盡人意的人生裡隨遇而安,在遭遇悲催時坦然面對,才需要我們不斷修煉。
生而為人,去擁抱有生之年的每分每秒吧!享受平凡生活中的小樂趣,讀書、寫字、購物、散步、吃飯、煮茶、曬太陽。看春之花開,聽夏之蟬鳴,撫秋之涼風,觸冬之落雪,小快樂也有大價值,如此平常,又如此溫馨,生命本該如此,活著,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