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設計師山崎亮曾說:“不是設計只讓100萬人來訪1次的島嶼,而是規劃能讓1萬人重訪100次的島嶼。”“重訪”總得有些特別的原因。
普羅旺世這家剛開業一個月的咖啡廳「HEMICYCLE·小半咖啡」(後文簡稱小半咖啡),在沒有大肆宣傳的情況下,已經受到無數朋友的喜愛,宣稱必須要再打卡。“重訪”小半,對它的喜愛更深了。
普羅社群內的HEMICYCLE·小半咖啡
近兩年來,裝修得體、提供咖啡及簡餐的咖啡館並不少見,為什麼小半咖啡卻能在短時間內受到多個年齡階段、各種群體的喜愛?
選擇落址不那麼打眼的社群內部,這棟兩層小樓在仿若歐地的普羅旺世小鎮裡,用別具一格的外形和溫柔宏大的內裡展現著一個社群咖啡廳的魅力。
小半咖啡隱匿在普羅旺世內部街道的一側,從樹葉縫中透出些隱隱綽綽的世外之地的氣質。它陽光、溫暖,與所處社群的品格相一致,但更年輕、朝氣蓬勃,有些任性,所以更顯生動。
小半咖啡所處社群空間
偶然的走進或聞聲而來的客人們時常會好奇:“老闆從哪兒請來的設計師呀?”
此次負責小半咖啡空間設計的團隊為立足於鄭州的徽宗設計研究室,創立於2014年,徽宗設計提供建築、室內、產品以及平面設計服務,堅持以建築精神和產品思維,深入打磨空間的本質。
其主創姚清軒先生和侯豫先生分別畢業於紐約PACE大學和英國Coventry大學工業設計研究生院。他們帶領著來自全國各地、擁有不同文化及專業背景的設計團隊成員,參與進多種空間的創作與打磨中。其中包括酒店、書屋、club、學校、美食空間、生活體驗空間等。
關於設計,他們動用自己的真實體會和經驗,讓建築、細節、材料、形狀、燈光等積極互動,進而闡述出空間的意義。
小半咖啡中光的美感
小半咖啡的主持設計師清軒先生回想起參與其中的過程,說:“驚喜,從一開始便發生了。”
這還得從小半咖啡引人注目的“灰空間”說起。灰空間由建築師黑川紀章提出,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乎於室內外的過渡空間,它可以達到室內外融合的目的。
但對於北方城市來說,這樣的做法有些冒險——秋冬時節裡的半室外、半開敞空間利用率低。對於中原偏北的鄭州也是如此。
曾生活在紐約、常常拜訪東京等城市的清軒卻一直有為鄭州創造一處“灰空間”的想法。“那些城市緯度⽐鄭州⾼得多,但依舊不影響那⾥的⼈們敞開室內空間,欲要⾯向戶外⾃然的熱情。”
當他與長年留學美國的夏夏第一次碰面,提出“灰空間”想法時,便得到支援。一樓入門後退三分之一,創造出具有人性尺度的灰空間。社群裡的任何人都可以在此感受陽光、穿堂⻛和⾬⽔聲。
帶有這樣一個過渡空間的咖啡館,在兩方思維的碰撞之下,漸漸成型。
自然風景從灰空間湧入室內
小半咖啡的牆面特意採用粗糲的質感塗料,延續著戶外的天然感,低調地融入社群肌理。而戶外明顯不是在此處享受午後的唯一選擇。看似“沒有裝修”的內部空間,也有許多清軒先生和夏夏傾注的用心。
兩扇摺疊窗,沿著玄關的弧度自然褶皺著,讓戶外空間、灰空間、室內空間沒有明顯的分界,但仍然保持了合適的距離感。同時吧檯後設計有兩扇十字方窗,與入門形成對流,為空間引入更多自然風。
室內室外形成對流
室內採用顏⾊很淡的樺⽊板,搭配部分牆面使用的波浪板,在簡潔之中給予空間一絲靈動;地面由灰空間的水刷石過渡至長條小白磚,搭配著原木色,呈現出日式、輕復古的獨特風格。弱化掉裝飾干擾的空間,讓人們自在地感受社群才有的安穩與平靜。
小半咖啡室內的溫柔平靜
在空間視覺上,夏夏也親自把關,不僅親自打理外部花臺,戶外椅、卡座沙發,甚至室內看似不起眼的餐椅、餐桌其實都來頭不小。
灰空間的餐桌是來自丹麥品牌HAY的Palissade cone table,座椅來自北歐品牌Norhor;室內餐桌為特意定製,椅子來自銳馳CAMERICH。
在小半咖啡,感受慢生活
椅子有多少講究呢?除了考慮舒適度,它是否能夠很輕便地被拖動?是否會發出刺耳的聲響……一切值得“斤斤計較”的問題被解決時,才達到了被選擇的條件。
更多細節的打磨藏在不容易被注意到的角落裡。小半咖啡正如其名,空間中滿是“半圓”。
從玄關開始,我們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半圓弧,包裹著咖啡館恬淡的內裡。大到門洞和開窗的羅馬式輪廓,小到燈具的形狀,空間裡的細節密密織成一張名叫“小半”的浪漫。
小半是形狀,也是“一半生活,一半咖啡”的解答。2020年春天,夏夏回國並開始自己的國內之旅,上海、成都、重慶……去了很多地方,途徑無數咖啡館,她鍾愛的咖啡香延續了過往的美好,並有了自己的感悟:“我認為咖啡的本質是一種慢生活的情調。”
“這種慢生活,在社群中是天然的。”在選定地點、下定決心後,她又花了幾乎一年的時間沉澱、學習、籌備、等待……終於讓我們迎來了如今的小半咖啡。
咖啡四周的氛圍和空間也應該是咖啡的標配。所以在小半,開放式的半圓形吧檯是空間的中心,一臺限量的白色咖啡機Lamarzocco Strada AV 2Gr被擺放在弧形中央,自然地讓咖啡成為主角。
上圖:吧檯陳列細節
下圖:呈弧形的開放式吧檯
小半的咖啡裡有四季,能在口感上體會到每個季節的不同表達方式。
比如春有綠野仙蹤Dirty;夏有椰椰Dirty;秋有桂花酒釀Dirty;冬有黑巧Dirty;另在咖啡表面撒上細細的焦糖粉,用火槍噴至表面焦脆,搭配肉桂、橙乾的香氣,品嚐“深冬的味道”。
左圖:小半四季Dirty
右圖:披薩等健康餐品
夏夏常常在下午給客人分享手衝咖啡。“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咖啡是近幾年來被廣泛接受的,現在更多人愛喝經典咖啡或是特調,很少人選擇手衝咖啡。
夏夏認為手衝咖啡還在一個被慢慢接受的過程。鄭州是一個越來越包容的城市,做“第一隻敢下水的鴨子”,給人們帶來一些新知,培養一點興趣,是她樂意的事。
小半咖啡除了售賣雲南、耶加雪菲咖啡豆,還有隱藏豆單,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不同產區的咖啡豆。
除了咖啡,小半也提供綠色健康簡餐。比如意式混拼火腿沙拉,時令蔬菜沙拉搭配羅馬餐前面包,結合義大利黑醋,多種口感的搭配讓沙拉不再單調乏味。
左圖:“深冬的味道”
右圖:意式混拼火腿沙拉
餐品、服務,也都由夏夏親自把控,她每一天都堅持到店裡去,認識客人,化陌生為熟悉。所以即使咖啡店還沒有大肆宣傳,也有朋友願意主動分享自己發現的寶藏咖啡館。
試營業期間就在小紅書“被刷屏”的小半咖啡
這也是夏夏眼中社群店才有的魅力:“社群店的氛圍與我追求的慢生活相符,只有社群店才可能記得住客人的喜好,與客人成為朋友。”
夏夏喜歡呆在自己的店裡,觀察人們、主動上前攀談、成為朋友……社群裡的小半咖啡,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
歡迎來小半咖啡“發呆”
不去社交,小半咖啡也是一個格外適合獨處的地方。不止一次地,夏夏注意到有客人點了一杯咖啡,就靜靜坐著,思緒已到九霄雲外。“慢下來,享受當下”也是夏夏開咖啡館的初衷之一,而且在這裡“發呆”的方式不止一種。
從一樓一側行雲流水的鋼構樓梯上去,便到了“應物藝術空間”。如果說一樓咖啡館透過物質建立與人們的聯絡,二樓應物藝術空間則是透過精神加深了小半咖啡與社群的連結。
從一樓自然探向二樓
鋼結構、混凝土等材料素面朝天,讓踏入其中的人們第一時間發現此處空間的與眾不同。
與原始的粗糙材質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極其考究的視覺感受——為了讓藝術作品得到更好的呈現效果,二樓的牆面、燈光,包括溼度等都按照畫廊級別的標準執行。
應物藝術空間
9月,應物空間開辦了《我·非我》共同創作活動,邀請人們在此完成一幅共同的創作——在160x300cm的畫布上,120位創作者分別完成自己的小肖像,最後構成這幅“我像”“人像”“眾生像”,用藝術形式完成對自我生命狀態的思考。而這幅作品將永久儲存在應物空間裡,成為這年9月永不褪色的藝術時刻
拿一整層樓來普及藝術,打造社群文化氛圍這件事兒,是需要極大情懷的。夏夏稱其為小半咖啡的另一屬性。
咖啡文化中的創造性延續到更廣泛的社會實踐中。咖啡館變得不簡單,甚至成為一個城市變得更多元、更懂生活美學的一個縮影。
以“社群文化的學院精神”為主題,應物藝術空間在9月開設了清華美院/中央美院校友聯展,其中的作品從各地彙集到普羅旺世,包括油畫、版畫、雕塑、壁畫、國畫、影像等。
為展覽寫序的中央美術學院楊澄教授說:“國內的許多人們沒有參與到藝術成長的過程,當精神文明需求在今天達到一定限度時,如果不能去盧浮宮,能去哪兒?”社群的公共藝術空間是一個很好的入口,它是接地氣的,卻沒有放棄表達觀點。
應物空間計劃在近期開展楊澄教授的個人畫展。這樣的一個公共性的藝術空間讓更多的藝術愛好者參與其中,更加貼近大眾和生活。夏夏很篤定地告訴我們:“這裡還能做更多的事情。”
她計劃著約上列表裡的客人開一場咖啡分享會,教大家“如何在家做好一杯手衝”,也計劃著列些書單,做讀書分享會。
甚至設計師清軒先生也加入頭腦風暴,說可以嘗試做“抑鬱症體驗館”,透過空間表達,讓⼈們體驗抑鬱症患者的內⼼深處,從⽽喚起對這類社會⼈群的關注和理解。
在藝術家們眼裡,這裡是思想性的;在夏夏眼裡,這裡是社交性的;在清軒眼裡,這裡是公益性的……每個人都能創造自己的理解,並有所收穫。
因為一切由自己的喜好出發,忠於自己的選擇,並不斷朝著理想的樣子修正,小半咖啡成為這一帶最“紅”的咖啡館。
夏夏不介意小半被冠上“網紅”的頭銜,自己卻明白小半的與眾不同。小半的裝修不願意從眾地選擇ins風或者工業風,更多地考慮到人們親近戶外的渴望;小半的溫暖屬性更強,它給人們一個暫停下來的機會,去放空、反思或是享受;小半是三世同堂的一個咖啡館,願意給不同的人群在口味或思想上的激發……小半做的,不是流量上的好看,而是長效的陪伴。
這也是普羅社群一直堅持更新生活方式的原因。人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在變化,而一個宜居之地,總得要走在更前沿的地方,才能滿足需求,甚至超乎想象。
如小半咖啡一樣由主理人悉心照料的社群店,在普羅理想國也越來越多。它們經營的方式和內容、主理人的性格、店鋪的氣質都不一樣,能達成一致的,是它們將生活在這裡的“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而類似公共藝術空間這樣能連線空間、大眾和藝術的企劃,也在北島書屋、Green1綠意咖啡、中央公園、窗外藝術空間等持續進行著。
它們將生活的多樣性推進到普羅理想國的生活中去,讓業主能夠時刻與新鮮的文化藝術進行對話,探索生活的無限可能。
高品質的社群能借助其本身的環境優勢,營造自己獨特的氛圍感,給每個接近的人帶來正面的積極能量。多功能、多策劃的社群正悄悄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軌跡,社群生活漸漸成為日常的一部分。
我們期待社群更加多元、包容、自由,人與人、人與社群的距離更近,業主們將獲得更多安全感、歸屬感與幸福感。
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