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正式釋出
新快報訊 記者王娟 通訊員粵教宣報道 9月18日,廣東省政府印發了《廣東省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聚焦教師隊伍建設和公辦優質學位供給兩個核心任務,明確力爭用15年時間,解決全省基礎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建成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全省基礎教育辦學質量和綜合實力跨入國內先進地區行列。其中,將重點加強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校長教師隊伍建設;增加公辦優質學位供給。到2025年,全省新增基礎教育公辦學位438萬個,包括33萬個幼兒園公辦學位、375萬個義務教育公辦學位和30萬個普通高中公辦學位;到2035年,公辦優質學位大幅增加。
到2025年廣州將增公辦學位75.99萬個
省政府的通知中《廣東省增加中小學幼兒園公辦優質學位供給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提出,到2025年,實現學位供給總體平衡和佈局結構合理,新增基礎教育公辦學位438萬個(其中幼兒園33萬個、義務教育375萬個、普通高中30萬個);全省學前教育“5080”成果得到鞏固提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6%以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5%,全面消除中小學大班額。
《實施辦法》明確,結合各地實際制定“十四五”期間基礎教育公辦學位建設規劃,新增學位分解任務到21個地級以上市。其中,珠三角需增加公辦學位323.96萬個,廣州、深圳、東莞、佛山位居前列,分別為75.99萬個、67.63萬個、57.65萬個和44.31萬個。粵東粵西粵北需增加114.13萬個,汕頭、揭陽、湛江、汕尾位居前列,分別要增加16.46萬個、15.76萬個、15.23萬個和11.52萬個。
《行動方案》鼓勵各地創新學校辦學模式,多渠道擴增公辦學位。鼓勵和支援學校特色、多元、創新發展。鼓勵和支援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市擴大普通高中招生規模。探索實施異地辦學模式,允許土地資源緊缺的地市採取合作辦學方式異地舉辦公辦中小學校。要最佳化調整公辦民辦義務教育結構,原則上不得審批設立新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含民辦九年一貫制學校、十二年一貫制學校和完全中學)。
從7個方面實施“新強師工程”24條
《行動方案》提出實施“新強師工程”24條,明確加強基礎教育領域教師隊伍尤其是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教師、校長、教研員隊伍建設改革的具體目標,從加強和改進師德師風建設、推動校長隊伍專業化發展、加強骨幹教師隊伍培養、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打造高水平教研隊伍、加強教師專業發展支援體系建設、加強管理制度改革創新等7個方面提出系列措施,加強組織保障,確保“新強師工程”順利實施,取得實效。
到2025年,幼兒園專任教師大專以上學歷比例達到93%,其中珠三角地區和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分別達到98%和83%;小學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比例達到83%,其中珠三角地區和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分別達到93%和58%;初中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比例達到96%,其中珠三角地區和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分別達到98%和92%;高中階段學校教師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比例達到22%,其中珠三角地區和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分別達到25%和14%。普通高中和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學歷層次全員達到本科以上,幼兒園園長學歷層次全員達到專科以上。到2035年,教師隊伍學歷層次進一步提升,學科結構、職稱結構、年齡結構適應教育現代化發展需要。
加強粵東粵西粵北校長教師隊伍建設
《行動方案》要求重點加強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校長教師隊伍建設,並向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傾斜。到2025年,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校長教師隊伍能力素質顯著提升;到2030年,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校長教師隊伍能力素質與珠三角地區差距明顯縮小;到2035年,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校長教師隊伍整體水平與珠三角地區大體相當。
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列為“一把手工程”
《行動方案》要求,市縣政府要將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列為“一把手工程”,全力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取得實效。要明確本地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任務,制定細化實施方案,明確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間表、路線圖。市縣政府主要領導是第一責任人,市縣政府常務會議要定期專題研究相關工作,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市縣政府主要領導年終述職必述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