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塞外,是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給人一種壯麗遼闊之美。塞外風光也常縈夢境,總想抽空去看一看。
三百多年前,納蘭性德羈旅塞外,寫了一首詞,看完這首詞,不禁唏噓自問:塞外真的是那麼蕭瑟淒涼嗎?
塞外旅遊不太現實,就讓我們先在納蘭性德的詞裡欣賞一下納蘭眼裡的塞外吧,或許透過這首詞,我們可以領會得更多。
蝶戀花
又到綠楊曾折處。不語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連天無意緒。雁聲遠向蕭關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風,吹夢成今古。
明日客程還幾許。沾衣況是新寒雨。
在這首詞中,直接描寫塞外風光的名句是“衰草連天無意緒。雁聲遠向蕭關去”,這兩句詞傳達出來的,是這樣一幅畫面,深秋時節,已經變黃衰敗的枯草顯得百無聊賴,放眼望去,連線天際的都是這種毫無生機的枯黃。這時,大雁橫空掠過,悲鳴陣陣,飛向遙遠的邊塞之地。
納蘭筆下的塞外蕭瑟荒涼。看了這首詞,真不想到塞外遊覽了。可塞外的風光真的就是這麼一無是處嗎?這恐怕得從納蘭性德的心境說起。
這首詞大概寫於康熙二十一年,納蘭性德是奉旨率領軍隊宣撫西域各少數民族部落,遠赴邊塞並非詞人本意,多愁善感的詞人並不願意離開故土,並踏上羈旅征途。
如果一個人所做的事情不是他的愛好,不是他內心所願,那麼他眼裡的一切都會失去顏色。
納蘭性德應該就是這樣。行至曾經和朋友折柳送別處,眼裡沒有垂柳的婀娜多姿,沒有裊裊炊煙,沒有長河落日,入眼的盡是荒涼,聽到的是大雁的悲鳴。偏偏還又遇上下雨,更添惆悵,更加傷懷。
“一切景語皆情語”,所有的景物描寫,都是作者的內心影射。納蘭的心裡是悲愁交加,他眼裡所有的景物都是灰色的,荒涼和蕭瑟也是必然的。
如果我們帶著愉快的心去大漠旅遊,即使和納蘭看到的景色相同,落筆也會變成“連天秋草迎風舞,雁陣呼朋向蕭關”之類的句子了。心境不同看到的景色必然不同。
憶古思今,納蘭羈旅非自願,所以旅途風光黯然失色。我們的生活不也是這樣嗎?如果是做不情願的事情,就會覺得很累,如果是自己的興趣愛好,就會甘之如飴,這就是興趣的魅力。
要想生活不累,還是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可是生活哪有那麼多的稱心如意,往往是身不由己。像納蘭容若,康熙皇帝的寵臣還不能隨心所欲,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我們也只能努力讓自己愛上眼前的生活,努力發現它的美了。
納蘭性德羈旅途中,如果換種心境,可能也會是一場愉快的旅行。
希望我們都比納蘭性德更有智慧,可以調節自己的心情,無論身處何境,眼裡都能看到美妙的風景,幸福快樂地過一生。
關注我,每天一首古詩詞,領略更多的人生智慧,成就更優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