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領導布林什維克黨和俄國人民開始為鞏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而鬥爭。列寧提出,黨和國家的任務,就是在剷除舊制度的地基上,為新的社會主義大廈奠定堅實基礎。
十月革命後,布林什維克黨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鞏固第一個工農政權——蘇維埃共和國。為此,必須儘快使俄國擺脫戰爭,以贏得鞏固和建設政權所需要的時間。列寧堅決主張暫時退卻,與德國簽訂佈列斯特和約,使蘇維埃俄國獲得一個短暫的喘息時機,以積蓄力量,推進社會主義革命,加快恢復經濟,建立紅軍以鞏固國防。
1918年春,列寧提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規劃,其總體思路是:首先恢復和發展大工業,為社會主義奠定物質基礎;把資本主義,特別是小商品生產納入國家資本主義軌道,限制並逐步取消私人貿易,在發展工業的基礎上建立由國家控制的工農業產品交換體系;同時引導小農實現共耕制(即農業公社、共耕社和勞動組合,通稱集體農莊);最終實現全部國民經濟由國家實行統一計劃、統一領導的“大工廠”的設想。可是,隨著國內戰爭的爆發和大規模的國外武裝干涉,這些規劃被迫停止了。一些原來比較謹慎的政策措施,很快被更加激進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所代替。
1918年夏,不甘失敗的俄國地主和資產階級組織叛軍,發動叛亂。協約國主要成員英、法、美、日等勾結14個國家派出干涉軍,夥同俄國科爾尼洛夫、阿列克謝也夫、高爾察克和鄧尼金的白衛軍共同發起進攻,企圖把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扼殺在“搖籃”裡。在最艱難的時期,蘇俄幾乎3/4的國土都被反動勢力佔領,重要的產糧區和原料產地被切斷。蘇維埃政權面臨極其嚴峻的生存危機,布林什維克黨領導蘇聯紅軍和蘇俄人民開始了艱苦的戰鬥。
反動勢力宣稱要用“飢餓的枯瘦之手”將蘇維埃政權扼死,糧食已經成為蘇維埃政權生死攸關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列寧提出,要用一切辦法徵集糧食和工業燃料,以挽救革命,挽救蘇維埃政權。為了把有限的財力物力集中起來以保證戰爭需要,蘇維埃政府陸續推出了以餘糧收集製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非常措施。由於這些措施帶有軍事共產主義的性質,因而被稱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其主要內容包括,對一切工業部門實行國有化,實行糧食專賣和餘糧收集,對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嚴格的集中管理。國家按需要規定徵收糧食的數量、價格,硬性攤派給基層,強制予以徵收;把大中企業收歸國有,對小企業實行監督;禁止私人交易,取消一切商品貿易;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國家集中分配;普遍實行義務勞動制,實行“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戰時共產主義是在險惡的戰爭環境和物資極度缺乏的特殊條件下采取的應急措施,為短期內取得戰爭勝利、捍衛和鞏固蘇維埃政權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為了贏得戰爭的勝利,鞏固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在列寧領導下,蘇俄加快了國家政權和軍隊的建設。面對反動軍隊的進攻和帝國主義國家的軍事幹涉,列寧認識到蘇維埃政權不能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必須改變原來“廢除常備軍”的思想,建立國家的軍隊。1918年1月,在列寧的領導下,蘇俄開始建立無產階級軍隊——工農紅軍,為鞏固社會主義政權提供了堅實的力量保障。
列寧認為,法治建設對於鞏固政權具有極端重要性,1918年7月10日,全俄蘇維埃第五次代表大會通過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憲法第九條規定“國家全部權力屬於人民”;第十條規定國家性質為“社會主義社會”;第十二條規定“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是由工人、農民、紅軍和哥薩克代表層層選舉組成的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等等。此外,蘇俄還建立起國家經濟計劃管理體制,開始發展電氣化大工業,大力推進重工業發展等,為鞏固蘇維埃政權奠定了物質基礎。
1920年11月,蘇俄紅軍徹底打垮了協約國的最後一個傀儡——弗蘭格爾的反革命軍隊。1922年10月下旬,盤踞在遠東地區的日本干涉軍也被逐出蘇俄國土。持續了4年之久的蘇維埃保衛戰,在列寧的領導下取得最終勝利。
摘自《社會主義發展簡史》
編輯:金雷
稽核:賈晶
統籌:徐明輝
【來源:黑龍江日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