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哪年?
大家都能肯定地回答:今年當然是2021年。部分人可能還知道,今年是農曆辛丑年,今年的生肖屬牛。
有的人可能認為這個問題多少有些低階,其實不然,因為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紀年方法。2021年採用的是公元紀年,是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開始的一種紀年方法,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批准頒行;農曆辛丑年則是干支紀年,是我國曆史上大約始於東漢時期的一種紀年方法。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關於紀年的話題:共和紀年。因為它是中國歷史確切紀年的開始,距今已經2861年。
序章:正式紀年的開始
晉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在當時一個叫做汲郡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衛輝市一帶,發現了中國歷史上戰國時期魏國魏襄王的墓葬。
一個叫“不準(fǒu biāo)”的盜墓賊,在夜色掩護下挖開了這個魏國古墓。古墓挖掘後開啟一看,裡面的東西不得了,金銀珠寶那都不算什麼,重要的是居然在裡面發現了一本名字叫做《竹書紀年》的書。
《竹書紀年》是一部編年體史書,比我們熟知的《史記》還早200年左右,更為重要的是把有文字記載的中國歷史,提前到了夏朝。書中記載了一件可以與《史記》相互印證的事:周厲王以後,周朝有13年沒有王。但國不可一日無君,公元前841年,大家便推舉共伯和出來攝政,也就是代行王的職務,同時把他攝政開始的第一年,稱為“共和元年”,這便是中國歷史上有正式紀年的開始。
一、共和元年:距今2861年
共和元年是哪年呢?如果按照公元紀年來計算的話,是公元前841年。
共和元年的起始點時間是公元前841年的說法,是史學界的主流觀點,被大部分專家學者所認同。
歷史專家眼中,有一種歷史文字叫編年史,也就是按照時間年代順序把重大歷史事件記錄下來,這當然是很科學而明瞭的歷史體例,也稱之為紀年。世界上最早採用這種體例的,是中國編年史。
而這件工作的創始人,則是大家都知道的史學大家司馬遷。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始終堅守著編訂紀年必須根據可靠歷史資料的原則,而他當時掌握的可靠紀年資料,卻又只能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所以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便把共和元年作為中國歷史準確紀年的開始。
此後的史學專家都以此為延續。宋代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鑑》的時候,也是採用這種編年史方式進行表述,這是我國現存編年體史書中影響最大的一部。
梁啟超在1922年所撰寫的《最初可紀之年代》一文中說:“若採最謹嚴的態度,當宗《史記》,以西周之共和元年(注:庚申)為斷,其年當西紀前八百四十一年。”
當前史學界也是普遍認同這種說法,我們的歷史課本也明確表述公元前841年是中國歷史正式紀年的開始。
當然也有各種不同的聲音和爭論。比如有的學者認為西周實行的共和年數為3年,而不是司馬遷所說的14年,“公元前830年才是真正的共和元年。”
而這又牽扯出了另外一個問題,即當時“共和執政”的真正含義,大家提出了共和執政的不同版本,最明顯是《竹書記年》與《史記》記載的完全不同。
《史記》記載,公元前841年,周厲王姬胡暴虐侈傲 、任用佞臣,把國家搞得民不聊生,人們在街上相見都不敢說話,而只能用“你懂得”的眼神來交流。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終於按捺不住,發動暴動趕走了周厲王,史稱“國人暴動”。最後,由兩位大臣周公、召公出來收拾殘局,大家推舉他倆聯合執政,史稱“共和執政”,這也是“共和”一詞的由來。
《竹書記年》的記載則與《史記》完全不同。《竹書記年》指出:“共和執政”不是指周公與召公,而是指一個叫“共伯和”的人名,此人的封地是共國,伯是他的爵位,和是他的名字。最後由他來執政,後世簡化為“共和執政”。
很多史學家考證出土的文物,認為《史記》對於這件事的記載出現了錯誤。不過不管司馬遷的《史記》中關於“共和”認識的記載是否有錯,但是年份是沒有錯的,所以公元前841年,仍是有據可考的中國最早的紀年,而這距今已經2861年。
二、中國歷史:上下5000年
公元前841年的共和元年到現在,雖然計算時間為2861年,但這僅僅只是表示中國歷史中有正式紀年的時間。
這段歷史有點繁雜,不用著急,我們可以慢慢地分開來了解!
公元前841年起,到公元前771年止,這是西周的後半段(西周起始於公元前1046年)。
接下來是東周。公元前771年,中國西部的第一個部族——戎族,攻佔了周的國都鎬京,在驪山下殺了周幽王。周幽王的兒子——宜臼,依靠各國的援助做了天子,史稱周平王,他不敢再住在鎬京,於是在公元前770年,把國都東遷到了洛邑,這便是東周的開始。直到公元前249年,秦莊襄王消滅東周國,周朝至此滅亡,前後共存在了約522年的時間。
公元前770年後,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提高,發明了冶鐵技術並得到進步,農業生產逐步應用鐵製工具,各地經濟也有了更大的發展。有些諸侯的力量開始逐漸強大,他們甚至超過了周王室,彼此之間不斷攻伐吞併。到公元前403年,主要剩下了7大強國:秦、楚、燕、趙、韓、魏、齊。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03年這段時期,歷史上又叫春秋時代,這一時期前後共存在了約360多年。
公元前403年後,七國之間的兼併戰爭更加劇烈而頻繁,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攻滅東方六國一統天下。歷史上將這段時期稱為戰國時代,前後共存在了約180多年,最後28年裡東周已經滅亡。
秦朝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起,只傳了二代,便在公元前207年滅亡,連頭帶尾只存在了15年。
秦朝之後是漢朝,從公元前206年起到公元8年止,這一時期稱為西漢,共存在了214年。西漢末期的漢平帝元年,耶穌誕生,如果按公元紀年,也就是公元1元。8年,王莽稱帝,改國號為“新”;23年,“新”滅亡,淮陽王劉玄在位了3年(23-25年)。從25年起到220年止,這一時期稱為東漢,共196年。
東漢末年,我國曆史上出現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這便是大家熟知的三國時代。三國時代從220年曹丕稱帝起,到280年東吳滅亡止,前後61年。
公元265年,司馬炎取代了曹魏,建立了晉朝。265年至316年期間,前後52年稱為西晉。317年至420年期間,全長104年稱為東晉。
東晉滅亡以後,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到589年隋統一全國止,前後170年。公元581年隋建立,到589年統一全國,618年又被唐取代,僅存在了30年。
唐朝從618年起,到907年止,前後存在了290年。907年後,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一直到979年宋統一全國,前後經歷了73年時間。
宋朝也分為兩個階段。從960年宋建立,到1127年這一階段稱北宋,共168年。1127年,發生了標誌北宋滅亡的“靖康之變”歷史事件,趙構稱帝定都臨安,到1279年這一階段稱南宋,共153年。
宋朝之後是元朝,從1279年起,到1368年止,共90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644年滅亡,前後經歷了277年。明朝之後是清朝,從1644年入關算起,到1911年辛亥革命被推翻,前後共經歷268年。
再往後的歷史大家就比較清楚了。
那麼沒有正式紀年的中國歷史,又有多少年呢?或者說為什麼我們經常會講中國是有5000年曆史的文明古國?
其實,在中國歷史的正式紀年之前,或者說在公元前841年之前,中國歷史還可以往前追溯很長一段時間。
公元前841年到前1046年,是西周的前半段(西周至公元前771年結束)。周武王滅商後,建國號為周,定都於鎬,這些內容貫穿在大家熟知的封神榜中。
周朝再往前是商朝,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稱為“先商”,第二階段稱為“早商”,第三階段稱為“晚商”,相傳17世31王,起止時間為公元前1600-1046年,共延續500餘年。
回到前面所講的《竹書紀年》上來,該書描述了從夏朝到戰國時期,歷代所發生的血腥政變和軍事衝突。我們不去討論書中的具體內容,只需明確一點,就是有文字記載的中國歷史,從夏朝就開始了。
夏朝約從公元前2070年開始,是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禹本來要傳位於益,但益卻讓位給禹的兒子啟,從此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一般認為夏朝共傳了14代、17後(夏朝的統治者在位稱“後”,去世後稱“帝”),前後共延續約471年,為商朝所滅。
北宋的邵雍還專門整理了夏朝年表,他說夏朝的年表應該在公元前2224年,這一觀點仍舊影響著一些學者。
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都超過4000多年了。再往上推,大禹之上還有三皇五帝,雖然那不屬於信史,歸為傳說與神話類,沒有文字記載可考,但歷史不會無緣無故就到夏朝,往前總有來源與過渡,所以中國歷史至少是5000年。
三、公元紀年:西方通用做法
耶穌誕生前的2000多年,中華民族就有著自己獨特的文明,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經歷了秦朝始皇帝統一中國,再往後經歷了強大的西漢帝國。
耶穌誕生那年,西漢帝國的漢平帝開始坐上江山,當時中國正經歷著朝代更迭,從西漢末年轉向東漢,到漢光武帝劉秀31歲統治全國時,那年耶穌25歲。
耶穌誕生之前,歐洲國家也是採用多種紀年方式。比如羅馬建城紀年,就從羅馬城建立開始算起,通常認為其始年是公元前753年。還有奧林匹克紀年,就是按照古希臘奧運會每四年舉辦一次的規律,作為一種容易識別的紀年體系,公元前776年舉辦了第一屆奧運會,所以這一年就被視作元年。還有執政官紀年等。
凱撒大帝作為一個成就很大的皇帝,打下了大片土地後,開始喜歡在文化方面做些文章。他重新修訂了曆法,並且用自己名字之中的一段命名,稱為儒略曆,在公元前45年正式頒佈。
跟我們中國不同,西方的歷史發展,一直都離不開宗教的影子,某些時候教皇的權利甚至比大國的皇帝更大。
這公元紀年恰恰就與宗教有關。在公元525年的時候,一個叫做狄奧尼西的基督教信徒,他為了推算7年後耶穌“復活節”的日期,就提議以耶穌誕生的那年作為公元元年,重新制定曆法。
狄奧尼西的這個提議,被當時一手遮天的教會大力支援,並從此在教會中開始流行。後來,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裡利烏斯,在對儒略曆改革的基礎上,制定了一種新的歷法——格里曆,公元1582年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正式頒行,從此歐洲國家開始習慣性採用公元紀年。
公元紀年包括世紀、年代、多少紀元多少年等概念。每100年為一個世紀,百位數值前面需要加1,例如2021年為21世紀,公元前481年為公元前5世紀。年代和多少紀元多少年指10年一個年代,例如1949年可被稱為19世紀40年代,同時年代內還可分為早期、上半期、中期、下半期和晚期,每20年為一期。應該說,其紀年方式還是比較科學的。
經過幾百年曆史發展,公元紀年被世界國家逐漸採用。德國在1700年採用,俄國在紅色革命結束後的1918年採用。
大清末代皇帝溥儀在辛亥革命中退位,中國封建王朝正式結束。為了證明從此後中國將邁入新的天地,當時的民國政府決定正式採用西方的公元紀年,但同時採用中華民國紀年。從此後我國的紀年方法,開始與國際接軌。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9月召開了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會上,大家一致認為,應採用現代世界大多數國家公用的紀年制度,即用公元紀年為新中國的紀年方式,9月27日透過的第二項決議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同時也保持了傳統的農曆紀年方式。
除公元紀年之外,世界各國關於紀年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干支紀年法、天文紀年法、歷史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等。還有一些宗教紀年方法,如伊斯蘭教紀元、佛教紀元、猶太教紀元等 。另外還有希臘紀元、日本紀元等。
結語:為何不用共和紀年?
華夏曆史,源遠流長。當我們有文字記載傳承文明,開始實行國家政治的時候,西方強國還處於蠻荒時代。
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還有其它一些古代文明,都已斷代化為歷史的塵埃。而惟有中華文明不僅沒有中斷,反而愈加熠熠生輝,這不僅是因為有文字記載傳承,或許也有實行紀年後代代相傳的一份功勞。
我們學習研究共和紀年,真正目的在於熟悉瞭解祖先歷史,並在新的時代與時俱進地賡續傳承。科學、通用、合理的一些方法,不管是我們祖先的還是西方引入的,只要對我們發展進步有利,都應該兼收幷蓄的吸收,博採眾長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