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從“茶”字演變形成來看,歷史上名稱和寫法較多。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有荼、檟[jiǎ]、橈[ráo]、蔎[shè]、茗、荈[chuǎn]、葭[jiā]等。至唐代及至陸羽撰寫《茶經》之後,“荼”字才被劃掉一橫成為“茶”字。
從此茶字的形、音、義才有固定下來,並且充分的體現出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的人生追求,以及崇尚自然和諧,深刻領悟簡單健康的生活哲理與生態文明的思想。
古時茶字是會意字,分三部分。木表示草木,人表示中原,上面是樹葉。也就是說人發明了用樹葉作為飲料。讀音是茶,茶葉的生產是一茬一茬的收穫,故讀作“茶”。
“茶”字拆開,就是“人在草木間”,又有長壽之意,源於“廿”(草字頭)+“人”(中間的“人”字)+ “八十”(“木”字)= 一百零八,故一百零八歲的老人被稱為“茶壽老人”,寓指愛茶飲茶,遵循“人在草木間”生態自然和簡單的生活,人便能健康長壽,活到一百零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