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來,年華向晚,萬木蕭索,站在季節轉角處,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惆悵縈繞在心間。
那些隨風而落的紅葉,褪盡霓裳的殘荷,傲霜而立的梧桐,彷彿都在訴說著季節的荒涼。
800多年前,李清照寫下一首《鷓鴣天》,道盡家國之思,半是淒涼,半是灑脫,令人回味無窮。
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淒涼。
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大河百代眾浪齊奔淘盡萬古英雄漢,詞苑千載群芳競秀盛開一枝女兒花”,古代不乏能詩善詞的才女,但是千百年來令後世無數人歎服的也就李清照一人而已。
她的很多作品並不侷限於表達閨閣女子的幽怨,例如她的豪放代表作《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浪漫神奇,恢弘壯闊,豪邁之氣絲毫不輸男子漢大丈夫。
還有《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一字一句,力透紙背,令多少男兒自嘆弗如。
而這首《鷓鴣天》是她南渡之後的作品,雖然具體創作時間有些爭議,但這並不影響後人對這首詞的欣賞。
詞中所流露出的那種憂國懷鄉,寄情於茶酒,半是淒涼,半是灑脫的情懷,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詞的上半闋開頭兩句點明瞭季節,營造了悲涼的氛圍,為後文的抒情張本。
秋末冬初,天氣漸漸轉寒,雖有陽光照射著窗戶,卻依然讓人覺得蕭索冷落。
昨夜寒霜侵襲,院中本就蕭條的梧桐,更加衰敗。
這裡最值得玩味的是“上”字和“恨”字。
前者寫出了寒日逐漸升高的一個過程,代表著時間的流逝,側面表明了詞人當時已經站在窗前很久了,突出了她百無聊賴的情緒。
而後者則是將梧桐擬人化了,將詞人那種說不清,道不盡的愁情,婉轉而深刻地表達了出來。
不言情,而情自現,不寫愁,而愁自濃,融情於景的最高境界,詞人顯然深諳此道。
接著的後兩句,“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以對偶的形式,描寫了兩個生活畫面,進一步烘托詞人的內心世界。
李清照喜歡喝酒,這一點在她的很多詞中都有所體現,而茶本就有解酒的功效,苦茶效果更明顯,詞人酒後喝苦茶,說明她飲得多,從另一方面來講,也更突出了她內心愁苦之深,之濃。
而“瑞腦”是一種香料,李清照的很多詞中都曾提及,例如《醉花陰》中的“瑞腦消金獸”,《浣溪沙》中的“瑞腦香消魂夢斷”。
對詞人而言,它已不僅僅是一種香料了,更是烘托淒涼環境的載體。
所以這看似普普通通的兩個生活場景,實際卻將詞人寂寥而愁苦的心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那麼詞人究竟為何而愁苦呢?接著來看下半闋。
換頭三句“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淒涼”,直抒胸臆,表達了詞人天涯漂泊,思親念家的悽苦心境。
原本秋分之後,晝漸短,夜漸長,但是詞人卻偏偏說白日依然很長,可見詞人內心的愁苦該有多深,才會有度日如年之感。
而“仲宣”是指“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年輕時因躲避戰亂,客居荊州,滿腹才華,卻不受重用,後來登上當陽縣城樓,寫下一篇《登樓賦》,表達了懷才不遇、憂國懷鄉,以及渴望建功立業的複雜心緒,引起了後世很多文人的共鳴。
李清照當時同樣是因為戰亂,流寓江南,與王粲當時的情景相似,但是詞人卻說“更淒涼”。
一個“猶”字,一個“更”字,這兩個無實義的虛詞,將她內心的愁情推向的頂端。
原本詞人應該順著這樣的情感脈絡收束全詞,但她並沒有這樣寫,而是宕開一筆,“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秋末冬初,正是菊花盛放的季節,詞人望著一叢金黃奪目的菊花,想起昔日採菊東籬下的陶淵明,突然便釋懷了。
既然回鄉無望,那麼不如開懷痛飲,一醉方休,如此才不負這籬前絢爛的秋光。
“隨分”、“莫負”表現的是一種及時行樂的心態。
讓人想到了蘇軾在《望江南·超然臺作》所寫的“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是真瀟灑也好,是故作超脫也罷,都讓人感受到了詞人那不輸男兒的豪邁襟懷。
整首詞來看,大部分都在寫愁,但這種愁不同於一般的閨怨,而是包含了對國家的擔憂,對故土的思念。
而且結尾又將詞意宕開,半是淒涼,半是灑脫,提升了整首詞的境界,讀來令人回味無窮。
-END-
作者:解憂詩詞
注: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