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變是取得皇權的非常規暴力手段,往往出現在主少國疑或王朝末期,由於皇權式微,導致最高權力交接受到外力干預,從而發生流血政變。
而唐朝作為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國力強大,繁華富庶,社會安定,政變奪權數量之多為歷代大一統朝代之最。
首先是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在玄武門外射殺李建成、李元吉,逼李淵退位,然後是武則天在唐高宗李治死後直接廢掉兒子當上了女皇帝。
在武則天八十二歲的時候,也就是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等大臣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將皇位傳給太子李顯。
707年太子李重俊發動景龍政變,想要殺掉把持朝政的韋后和武三思,結果卻沒能除掉韋皇后,反而兵敗被殺。
韋后和她的女兒安樂公主野心勃勃,一個想當女皇帝,一個想當皇太女,710年六月,韋后毒殺李顯扶持傀儡李重茂為帝,掌握朝政大權,史稱韋后之亂。
韋皇后的專權,引起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不滿。710年七月姑侄聯手發動唐隆政變,殺死韋后、安樂公主,並廢黜李重茂,擁立唐睿宗李旦即位,李隆基為皇太子,712年,唐睿宗退位,將皇位讓給李隆基。
但李隆基並未掌握實權,並與太平公主展開權力爭奪,713年七月,李隆基先下手為強,發動先天政變,逼迫唐睿宗交出權力,賜死太平公主。
從705年開始,到713年為止,唐朝在短短八年的時間裡,居然發生了五次宮廷政變。一般情況下,一個強大的王朝很少發生政變,可是盛唐時期為何頻繁發生政變呢?
說到底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就是太宗皇帝的“榜樣”作用,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頭開好了以後就不難了。
我們平時頌揚的唐太宗李世民可是開了個好頭,當時李淵為了平衡自己的皇位,把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對立起來,結果導致兄弟相殘,最後李世民乾脆劍走偏鋒發動政變,坐上皇帝寶座。
如果之後李世民能夠實現嫡長子繼承製,倒也能夠保證政權的平穩執行,可偏偏事與願違,李世民立的長子李承乾不僅要暗殺自己的弟弟李泰,更是直接謀反逼宮李世民。
李世民愛子心切,不忍心殺死李承乾,沒辦法只好將其發配充軍。但是李泰也不能立,李泰登基肯定就把李承乾弄死,所以立了寬仁淳厚的李治。
雖然李世民想要重新建立嫡長子繼承製,卻由於他的帶頭作用導致自己的兒子也走上了爭權奪利的道路,導致嫡長子繼位制度沒有得到有效的確立跟遵守。
而後代子孫更是有樣學樣,老祖宗都是靠政變起家,我們當然也可以,最後唐朝的路越走越歪,政變竟然成為一種特殊的習俗,給人一種不是政變出身反而不是正統的錯覺。
第二就是李唐王朝的少數民族血統,李氏家族並非純粹的漢人,而是具有濃厚的鮮卑血統,缺少傳統漢民族長幼尊卑的儒家文化。
再說回到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制度是漢人王朝穩定內部統治的重要制度,能夠有效避免繼承中的矛盾衝突,而少數民族是立賢不立長,賢能的標準很難統一,以立賢選出的皇帝恐怕誰也不會服氣。
嫡長子繼承製雖然會造成權力與能力的脫節,但客觀上卻維護了王權的威嚴和社會的穩定,避免禍亂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