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中,“不三不四”這個成語的意思指地是“不務正業”,但其中的“三”和“四”到底指地是什麼,卻沒有明確的定義。
按古漢語的解釋,“不三不四”中的“三”和“四”源於《易經》。《易經》每卦有六爻,其中的三卦和四卦被認為是“中間正道”之爻,是“正”之爻,如非三爻與四爻而是一爻二爻或五爻六爻,則被認為是“非正”之爻。據此義,後人進而引申為俗語,“不三不四”之業就成了“非正”之業,“不三不四”之人就成了從事非正業之人。
然而,“不三不四”引申為俗語後,其中“三”和“四”如仍理解為《易經》中每卦的三爻和四爻,就難免使人費解。事實上,“不三不四”成為俗語並進而成為成語後,其內涵已發生變化。
那麼“不三不四”成為常用俗語後,其“三”和“四”到底指地是什麼呢?既然“三”和“四”指地是正道和正業,那麼不妨找尋傳統文化認為的正“三道”和正“四業”是什麼,這樣就明白了。
傳統文化中認為,“儒、釋、道”是百家之“道”的最正三之道,“士、農、工、商”是百業之“業”的最正“四業”。因而,可以明確地指出“不三不四”中的“三”指地是“儒釋道”,“四”指地是“士農工商”,“不三不四”說地是不傳道儒釋道不從業士農工商者都是不務正業之人。
世事在變遷,過去認為的“不三不四”的戲子等,現今卻成了顯耀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