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浸沒在時間洪流中的老照片,濃縮崢嶸歲月的舊報紙書刊,一段飽蘸深情的音訊,一枚定格榮譽的徽章……一件件紅色檔案,蘊含了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展現了黨走過的光輝歷程和取得的偉大成就。由江蘇省委網信辦、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江蘇省檔案館主辦,交匯點新聞承辦的“‘從啟航到領航’紅色尋根行動之‘國藏’系列”正式啟動,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將深入長三角各紅色場館,透過記錄紅色檔案學黨史,為新徵程凝心聚力。今天為大家講述的是來自茅山新四軍紀念館《“比生命還重要”的這些物件,凝結著“鐵軍精神”》的故事——
1938年春,日軍佔領了華中廣大地區。新四軍遵照中共中央關於向蘇浙皖邊挺進,放手發動群眾,開展抗日遊擊戰爭,建立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的指示精神,取得了韋崗戰鬥的勝利,鼓舞了蘇南軍民的抗日鬥志,擴大了新四軍的影響。
一條被穿舊的棉褲、一張佈滿摺痕的黨員證,一個繡有紅五星的針線包,這些曾被新四軍老戰士貼身珍藏的物件,如今被安放在疊嶂環抱的茅山新四軍紀念館。我們從戰士上繳的絲巾上,還能清晰看見風乾的血漬與牡丹花紋交織在一起,被塵封在歷史的暗影深處,無聲地訴說著那段炮火紛飛的崢嶸歲月。
生命最後一刻,它比一切都重要
這些物件的原主人叫作沈華庭。
1923年2月,沈華庭生於安徽省嘉山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1940年,“個頭還沒有槍桿高”的沈華庭加入了新四軍,懷揣抗擊日寇保家衛國的一腔熱血,跟隨部隊轉戰南北。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他先後參加過蘇北戰役、兩淮保衛戰和魯南戰役等重大戰役。
據沈華庭的女兒沈豔回憶,80年代,家中剛剛購得一臺黑白電視機。電視上正在播放革命題材電影《英雄兒女》的片段,兩鬢斑白的父親對著電視機和她講述了他剛剛入伍時,老連長是如何教他打槍,讓他從“最初那個聽到槍聲都要捂耳朵的新兵蛋子”變成英勇無畏的新四軍戰士的故事。然而,讓沈豔印象最深的,還是一條絲巾的故事。
時間回溯到1942年,他還是一名年僅19歲的普通的新四軍戰士。
在一次日軍轟炸蘇北碉堡的戰鬥中,沈華庭從胸口中彈的老連長手裡接過一條染血的絲巾,老連長還未來得及囑咐什麼便光榮犧牲。沈華庭開啟一層層包裹起來的絲巾,他發現裡面是來自連隊幾位同志的入黨申請書,單薄的紙張連著絲巾已被濺上了斑斑血痕。
沈華庭頓時明白了老連長的遺願,面對老連長拼盡最後一絲力氣遞到他手上的絲巾,他難忍淚水,大聲呼喊著連長。
沈華庭(左)與戰友的合影
沈華庭後來將入黨申請書遞交給了黨組織,老連長和那條帶血的絲巾卻深深鐫刻在了他的心底。為何老連長把這條絲巾看得比生命還要重?在生命最後一刻,究竟是怎樣一種力量支撐著他?沈華庭在後半生的革命生涯中一直在探尋答案。
他們是戰士,也是普通人
多年來,沈華庭從未放棄過尋找老連長的家人,可因為時隔已久及部隊改編,他的尋找一直未果。沈華庭便一直將絲巾帶在身邊作為緬懷老連長的信物,直到其1994年逝世。沈豔在整理父親遺物時,從衣箱裡翻出了這些被父親珍藏的臨時黨員證、針線包以及一條被染紅的舊絲巾等物件。
從小在父親的言傳身教和革命故事的耳濡目染下,沈豔心中的新四軍與課本中描繪的形象有些許不同。“聽我父親講述他親身參與的重大戰鬥,似乎比書本上的記敘更慘烈些;而那些冒著槍林彈雨衝上一線的戰士,比老師的形容還要更高大些。”
可有時候,沈豔覺得他們其實也是最平凡的普通人。沈豔記憶裡的父親,和每一位生長在上個世紀、捱過苦日子的農民父親並沒有什麼不同。“父親很勤儉,就連掉在地上的一顆飯粒子他都要撿起來。他一直教育我做人要實實在在、懂得奉獻,不要因為條件好了就揮霍無度。”
沈豔有時會想,昔日的革命戰士如果出生在和平年代,或許同幼年的自己一樣,也是喜歡爬樹有點頑皮的普通孩子。可他們生在了無可選擇的烽火年代,千千萬萬的普通孩子從先烈們的手中接過遺志,締造了新中國偉大的事業。
風雨茅山,見證紅色基因的傳承
2007年,正值新四軍成立70週年之際,沈豔將沈華庭老戰士相關的75件文物悉數捐獻給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其中就包括這條被父親珍藏半生的絲巾。“朋友問我這些歷史老物件為什麼不自己留著?我回答說,捐給紀念館能讓更多的年輕人瞭解歷史、不忘歷史。教育下一代更多的年輕人,讓他們珍惜革命先烈用鮮血鑄造的和平歲月,激勵更多的後輩投身於建設祖國的偉大事業。”
1938年4月28日,粟裕帶領新四軍先遣支隊進入蘇南地區,在韋崗首戰告捷之後,激發了蘇南百姓的抗日熱情和必勝的信念,同時開闢了新四軍在蘇南地區的抗日根據地。茅山新四軍紀念館館長孫志軍介紹,透過廣泛的社會調查和史料挖掘,目前在茅山周邊現存的抗日戰役遺址,總共有300多處。
沈華庭老戰士的75件遺物已成為茅山新四軍紀念館重要館藏文物。其中,那條帶血的絲巾是三級館藏文物。在孫志軍看來,抗日戰爭的勝利離不開廣泛的統一戰線和信念的支撐。尤其是新四軍作為一支“鐵軍”,擁有鐵的信念和鐵的意志。他飽含深情地說道:“這些物件雖然看似普通,可上面被歷史遺留下的斑駁痕跡早已與我們的心血融為一體,是新四軍‘鐵軍精神’的凝結點和承載物。”
記者注意到,在紀念館的門口,擺放著四本被寫得密密麻麻的參觀留言簿,其中不乏抗戰老兵的鏗鏘筆墨。透過那一個個力透紙背的字跡,我們彷彿能看見老兵身上那結了痂的彈孔,和他們當年跨過的道道戰壕以及他們身上展現的解放全中國的堅定信念。
青山不老,煙雨有情。
風雨茅山,巍峨地佇立在江南大地之上,守護著革命烈士紀念碑。蒼蒼山脈如同黨的革命事業,經歷過風吹雨打卻堅定如一,將黨的紅色故事一代代講下去,將這片土地上的紅色基因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參觀者說
參觀者留言
策劃:任松筠 孔德信
統籌:王高峰
交匯點記者 周曉雨 /文 王昊晨/影片
編輯: 沈蕾
本文來自【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