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心中永遠有個她。
“好想去逛街呀。”
“走,出門。
這是我早幾年和閨蜜一起生活的日常狀態
隨口說一句想吃什麼,便能換上睡衣立馬就走,週末想逛街的時候,兩個人會化上美美的妝一起出去。
就算是凌晨三點睡不著覺,也能相伴到樓下海邊一起吹吹風。
那個時候,倒也沒覺得這樣的陪伴有多麼珍貴,可現在想起來,卻只剩令人恍惚的遺憾。
愛情是人生的不定數,情起情滅不由人,花開花落自有時;
而友情的結局,註定是越來越遠
我朋友很少,大概一雙手就能數得過來。
當然,那些泛泛之交併不包括在內。
以前一直聽人說出了社會之後交朋友很難,事情就是這樣,自己沒經歷過,自然不能解其究竟,所以總想著:
說這些話的人,大概本身就不是好交朋友的性格吧。
我始終帶著疑惑:“外面的世界那麼大,難道好找不到幾個能交心的朋友?”
事實證明,越長大確實越能明白社會與人性的複雜之處。
這些年寫稿子,總以為這行算比較乾淨的,可後來才發現,任何事情只要涉及到利益,就很難有絕對的乾淨。
其實參加過不少工作,共事過的同事也很多。
但能成為朋友的,一個都沒有。
大家都沒精力重新結交新的朋友,更沒有耐心去判斷別人接近自己的目的。
寒暄客套場面話,雖不情願倒也能勉強配合,但那些更貼己和私密的事情,就沒必要提及了。
點到為止的分寸感,幾乎是每個社會人的必備技能。
所以兜兜轉轉好些年,身邊的好友還是那些。
小時候一起光屁玩泥巴的,上學的時候互相抄作業的,畢業之後還能一起找工作同居的
雖然大部分也都走丟了,但留下的幾個,早已成為彼此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
我們說好出門要穿閨蜜裝,要去同一個城市發展,找物件要幫忙參考,有困難要相幫相扶。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其實仍然有聯絡,但那些如夢如幻般的計劃,早已被現實衝得只剩殘渣。
閨蜜的男朋友算是我介紹的,南昌人,也在南昌發展。
這是她的初戀,而且兩個人感情都不錯,可我到現在依舊在後悔。
“我為什麼要親手把她推開?”
沒男朋友前,我們形影不離,有了男朋友之後,她甚至要離開自己呆了二十幾年的城市。
圖片決定退房的前面的對話我們重複了一遍又一遍:
“想好了嗎?”“嗯。”
“是啊,異地也終究不是辦法,想好了就去吧。”“好。”
我說不出阻止的話,但心裡真的很難過。
我知道她的家人也馬上要離開廈門回南昌發展,我知道她哥哥也已經在南昌站穩腳跟,更知道她物件不可能會來廈門。
那些都是她理所當然離開這個城市的理由,而我,成了這所有既定原因中的棄子。
沉默了很久之後,我還是問出了那句話:
“你說我們以後會不會就不聯絡了?”
她說“不會的,廈門離南昌不遠,我們還可以經常約。”
“是嗎?”
她又給予了肯定的回答:“是的。”
這樣的對話連著重複了好幾天,每次她的肯定都能讓我對這段友情的未來多一點信心。
但我心裡清楚地知道,有些話只能作為安慰藥劑,而不是救世良方。
幾年過去了,她回過一次廈門,我去過三次南昌。
每一次的相聚都很短暫,但我依然為此而快樂。
去年和物件一起回去參加她婚禮,婚禮前一天我陪她睡酒店,那天晚上聊了很多。
她肚子裡已經有了小寶寶,後面還要考慮帶誰小孩,買房子,裝修等等問題。
其實我由衷地感覺到她現在生活的重心已經完全轉移到自己的小家庭裡,雖然有些許失落,但更多的還是祝福。
圖片
之前有一個很好的發小,在結婚之後就慢慢跟我們其他幾個人失去了聯絡,後來因為某些原因,我們又重新把她拉回了這個小團隊。
問起原因的時候,她說:“因為你們都每還沒結婚,所以很擔心自己的生活跟你們差距太大。怕你們根本不想搭理我。”
當時幾乎每個人都在說她想多了,朋友之間不必太擔心這些。
但時隔幾年,這一點卻成為了我的困擾
年底和物件在兩週年的時候去領了結婚證,而現在又因為意外迎來了一個小寶寶。
其實我一直都想30之後再結婚,現在的情況實際上是完全在我計劃之外的,雖然目前的生活都很理想,但我在跟幾個尚在單身的朋友聊天的時候,也會擔心自己和她們不一樣。
人生軌跡的不同,註定讓人無法共情。
就好像單身的人不能明白已經結婚之人的所思所想;
又好像還沒孩子的不能理解帶一個小孩有多累;
更何況每個人的家庭都不同,朋友終究只能成為傾聽者,無法成為我們生活的完全參與者。
而真正和我們人生緊密聯絡的人,終究還是我們的伴侶。
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得和伴侶一起商量,雙方家庭的悲喜也要共同面對,甚至還要一起規劃家庭財務分配等。
我越發深刻地感覺到:朋友在一個人生命中永遠都是輔助作用,她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她不需要的時候便各自安好。
前幾天我沒忍住跟單身的朋友分享了自己的擔心,她聽完後把我劈頭蓋臉罵了一頓:
“沒有人的生活軌跡是完全一樣的,真正的好朋友不應該因為彼此生活不同步就放棄溝通。
或許我們現在不能完全理解你,但依然會支援你和祝福你。如果真的想維護一段感情,就不要這麼玻璃心。”
我又突然回想起前些年自己跟發小說過的那些話,才發現局中人總是懵懂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