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和肥胖與全球人群中的主要非傳染性疾病和過早死亡風險增加有關。中國成人的超重肥胖率已經接近50%,兒童青少年的體重管理現狀也不容樂觀。目前普遍認為,減重是肥胖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中國及歐美指南一致推薦將生活方式干預作為肥胖的一線治療手段,而飲食改變是體重管理中生活方式干預的核心部分。中國減重營養共識的A級(最高優先)推薦為:每日熱量攝入平均降低30%~50%或降低500kcal,或者每日熱量攝入限制在1000~1500kcal。
然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健康解決方案學院Glenn Gaesser教授團隊近日在醫學期刊iScience上發表的最新深度綜述指出:肥胖治療不宜過多關注體重數值,而是應該專注於提升體力活動程度以及心肺耐力水平。事實上,不以體重數值為目標的肥胖治療模式,在預防肥胖相關過早死亡方面可能更為有效!
截圖來源:iScience
減肥轟轟烈烈,肥胖率仍然走高?
綜述分析指出,美國全民減肥計劃的實施卻伴隨著肥胖率的升高。尤其是在過去40年間,在大眾減肥意願與行動水平不斷高漲的同時,肥胖率卻與此同時提高了三倍。
這表明,以體重數值為中心的肥胖防控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收效甚微的,透過限制熱量飲食等生活方式干預實際上造成了許多人“越減越肥”的局面。總體而言,如果一味的將減輕體重作為主要目標,那麼慢性體重迴圈(即限制卡路里飲食會造成比之前更容易發胖的體質)的現象將很有可能一直持續下去,這並不會帶來絕大多數人群體重的持續降低,或逆轉肥胖率的總體發生趨勢。
體力活動與心肺耐力
目前多項研究支援將體力活動以及心肺耐力水平作為肥胖治療的主要干預目標,也就是說肥胖治療並不以體重數值作為干預目標。這些研究的主要結論包括:
- 體力活動以及心肺健康有助於削弱BMI與死亡率之間的因果關聯;
- 與將減重作為目標相比,體力活動以及心肺功能水平的提高能更大幅度的降低全因死亡或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
- 規律運動能改善心臟代謝健康主要生物標誌物的水平,不僅獲益獨立於減重外,且對標誌物的改善效果與限制卡路里攝入帶來的改善效果相當;
- 與限制熱量飲食相比,運動能更多消耗內臟以及腹部脂肪,且能改善脂肪組織健康程度;
- 保持運動的生活方式比限制熱量飲食的生活方式更加容易堅持。
值得注意的是,將體力活動以及心肺耐力水平作為肥胖治療的主要目標,要比以體重為中心的干預手段更為有效,並且可以避免反覆減肥失敗帶來的相關健康問題。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肥胖相關症狀帶來了體力活動水平以及心肺耐力的降低,而提高體力活動以及心肺耐力水平能夠顯著削弱甚至消除肥胖相關死亡風險的上升。
肥胖治療新指標
肥胖者想要減去的體重通常要比推薦需要減去的體重更大,也比減重干預手段通常所能達到的實際效果要大得多。相比較而言,不以體重為主要目標的體力活動及心肺耐力改善可能更容易被肥胖患者接受。目前,《中國成人身體活動指南》推薦一般成人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
在糖尿病預防計劃(DPP)以及芬蘭糖尿病預防研究(FDPS)中,與達到減重目標(>7%初始體重,DPP;>5%初始體重,FDPS)的受試者相比,達到體能活動推薦目標(150分鐘/周,DPP研究;120分鐘/周,FDPS研究)的受試者數量是其兩倍。
從長期生存的角度而言,HUNT(Nord-Trøndelag Health Study)研究的結果或許更具指導意義。針對冠心病成人患者中位15.7年的隨訪資料顯示,與久坐不動人群相比,持續、較低水平的體力活動能降低這部分人群19%的全因死亡風險;持續、較高水平的體力活動能降低36%的全因死亡風險。與此相對的是,降低體重(BMI<-0.10kg/m2/年)將增加30%的死亡風險,而體重增加(BMI≥0.10kg/m2/年)與死亡風險的上升並無顯著關聯。
作者在綜述中強調,不以體重為主要目標的干預手段,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完全拒絕減肥,只是說將關注重點從降低體重,轉變為增加體力活動從而改善心肺耐力水平,可能是治療肥胖相關健康症狀的一種更加穩妥的策略。此外,體力活動程度的增加也可能會帶來體重的降低。從實際效果來看,以體能活動為中心而不是以減重為中心的方式可能是對抗肥胖的一種更為恰當的方式。
參考資料
[1] Glenn A. Gaesser, et al.,(2021). Obesitytreatment: Weight loss versus increasing fitness and physical activity forreducing health risks. iScience. DOI: 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1.102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