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5G通訊標準落地,網際網路、大資料、物聯網等新技術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讓先進通訊領域變得越來越重要。在工業自動化和資訊化的交叉融合中,通訊技術成為城市數字化轉型和智慧製造發展的核心一環。為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發展深度賦能,人才是關鍵。
聚焦重大國家戰略、新興產業需求和高等教育未來發展,上海大學通訊與資訊工程學院十年磨一劍,力圖破解高校人才培養和產業需求的“兩張皮”現象。為解決人才培養與產業脫節、實踐教育效果不佳、校企長效合作機制缺乏等問題,學院透過高校、企業和社會組織多方協同,從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實踐平臺、育人機制四個方面構建高階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在長達十餘年的探索中,學院踐行初心使命、堅持立德樹人,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多方協同育人長效機制,為新工科人才培養構建值得借鑑和推廣的創新模式。
專注先進通訊產業前沿,培養面向未來的行業領軍人才
為儘快突破5G核心技術、推動5G應用創新,先進通訊產業對於人才的需求格外迫切,高校也在加快培育專業複合型人才。緊隨產業前沿的最新發展動向,上海大學通訊與資訊工程學院致力於培養面向未來的行業領軍人才。
近年來,上海大學通訊與資訊工程學院依託學科優勢,在原有通訊工程、電子資訊工程和生物醫學工程三個本科專業的基礎上,增設資料科學與大資料技術、光電資訊科學與工程等新工科專業。
正如通訊軟體是工廠自動化系統最重要的組成之一,肩負著連線可程式設計控制器和計算機系統的關鍵任務,如果沒有高效可靠的通訊鏈路,工廠自動化和檢測系統就會失去意義。在上海大學通訊與資訊工程學院,不只重視培養學生掌握傳統通訊領域的硬體技術,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提升產業能級的新興技術同樣融入了人才培養全過程。既精通軟體又懂得通訊硬體技術的人才,滿足了我國5G技術突破所亟需的複合型人才要求。
一張漂亮的就業“成績單”顯示,學院人才培養質量獲得行業高度認可,一批德才兼備的高階創新人才脫穎而出。學院不僅連年就業率100%,就業質量也令人欣喜。近幾年,超半數學生繼續深造,47%出國深造學生進入QS世界排名前50大學。在選擇就業的學生中,進入世界五百強企業比例年均40%以上,其中,在華為、中興等知名通訊企業的就業人數居國內一流學科高校前列。不少人手握多個offer,還有本科畢業生就被華為公司以研究生待遇錄取。
專業教學全面改革,以創新專案提升綜合素質和創新思維
如果大學的專業課程仍在使用十年甚至二十年前出版的教材,學生顯然遠遠跟不上資訊產業日新月異的發展。相比以教師授課為主、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課程體系,上海大學通訊與資訊工程學院於2011年起,啟動了專業課程教學全面改革。
上海大學通訊與資訊工程學院院長王廷雲介紹,學院將行業發展引入專業導論課程,產業需求引入學科基礎課程,新興技術和科技前沿融入專業課程,產業專案納入綜合實踐課程,實現學生從專業認知能力到分析、解決複雜工程問題能力,從設計、研究能力到綜合創新能力的進階,最終形成高階創新思維。
透過多年來的實踐,學院聯合幾十家行業龍頭企業協同育人,進階式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透過基礎課題、實踐課題、多元化綜合專案、多型別畢業設計等不同層次的實踐,逐步提升學生高階的創新思維。大一開展以培養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為主的基礎性實踐,大二校企聯合設立專業課程實踐課題,大三大四實行校企交替的“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創新實踐教育,循序漸進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和高階思維。目前,學院建立7門企業管理和工程課程,重點培養學生綜合工程能力;與華為共建“智慧基座”課程24門,著力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近三年,獲得市級以上創新創業計劃80項,各類競賽獲獎145項,在同類高校中名列前茅。
此外,學院實施校企協作的“雙師+雙責”制,嚴格把關、挑選培養目標一致的優質企業,構建“優進劣出”動態更新的“企業池”。每年,都有幾十家企業帶著遠超學生實習需求的崗位,競相爭取二十餘個企業合作“名額”。如今,以中國電信等行業龍頭企業組成的企業池年均更新20%。在10餘年實踐中,100餘家企業和5000餘名學生實現共贏。
為校企協作增加“第三方”力量, “一會兩院”創新育人機制
多年來,在高等教育產教融合的實踐中普遍存在一個“怪圈”:企業往往缺乏參與辦學的積極性,校企協同育人的質量並不高。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2010年,依託上海大學通訊與資訊工程學院,上海唐君遠教育基金會和上海大學組建了翔英學院和翔英書院,併成立社會組織、學校、企業組成的理事會,實施“一會兩院”制。即理事會負責辦學指導,包括協同各方利益需求,匯聚資源、決策培養目標、培養計劃等重大事項,並任命翔英學院和書院院長;翔英學院作為卓越人才培養的主體,開展校內教學、科創實踐以及企業聯合培養;翔英書院作為課外育人有效支撐,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構建“學院+書院”育人平臺。
理事會透過教學質量評估,組織全國高教界、產業界等專家學者為翔英學院的新工科人才創新培養過程“把脈開方”。時時追蹤產業前沿,更新以“硬體+軟體+資料”為內涵的課程,以及與之配套的進階型創新專案,建立科學的能力考核與評價制度,拓展認知啟發類專案等等。
學院還根據實際需求,調整了《創新創業實踐》課程內容,並將課程學分提升到5個學分,加大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適應企業崗位的需求。為了兼顧學生考研和公司安排,調整校企聯合培養時間,延長了大三第一階段實習時間,增加了暑期一個月,協調了大四第二階段頂崗實踐與畢業設計時間。
在理事會的大力支援和鞭策下,學院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廣受認可。2018年1月,學院獲批教育部新工科專案“多方協同育人的先進通訊與資料產業化學院建設”,依託翔英學院打造“卓越工程計劃”的升級版。2020年,獲得上海大學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培育專案“新工科背景下多方協同育人的高階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十餘年來,上海大學通訊與資訊工程學院新工科人才創新培養模式,已在全校其他工科專業乃至全國高校中推廣。未來,學院仍將不斷升級和完善教育改革成果,真正助力教育強國和網路強國建設。
幾乎每一名上海大學學生在大一期末,由於大類招生制度,都面臨著選專業的抉擇。在這所專業選擇豐富的綜合性大學,通訊與資訊工程學院是出了名的“苦”和“累”,但每年不少成績排名前20%的學生都對這裡心嚮往之。
在這片特殊的教學改革“試驗田”裡,30餘門專業課均採用創新專案驅動的教學模式。由3-5名學生組成專案團隊,透過生生協作、師生研討、專案驗收和答辯等形式,每年全院本科生完成專案約2000組,四年人均完成專案約20個。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專業知識,迅速在動手實踐中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在團隊協作中學會溝通和分工。
學生課餘時間幾乎都在動手做實驗
親手製作一個智慧感應路燈、實現視覺影象演算法、焊接電路板並編輯內部程式……一個個需要綜合運用課堂所學知識的專案,均來自產業的現實需求。
“我們的課餘時間幾乎都在動手做實驗,有時候沒學過但必須要用到的新技能比如程式設計,小組成員也經常一起自學。”每一個學生最深的感受就是“忙卻快樂”,在老師一對一組的悉心指導下,他們發現自己在快速的成長,攻克難關的滿足感也激勵著他們信心滿滿地挑戰難度更大的下一個專案。
此外,學院還為學生配備了“口袋實驗室”。這個兩尺見方的小巧程式設計工具接入電腦即可工作,讓學生隨時隨地有了靈感就能動手嘗試。鼓勵創新實踐,學院不僅以研促學,也以賽促學。近三年,全部學生參與創新和綜合實踐專案,獲得市級以上創新創業專案80項。近50%學生參與各類競賽,榮獲省部級和國家級獎項145項。2017和2018年分別獲得“第十五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全國大學生物聯網設計競賽(TI杯)”國家級特等獎。
專案式學習成效斐然,已向更多工科專業和高校推廣
專案化學習不只是作為學生成長的“磨刀石”,師生共同合作開發的創新專案還切實解決了產業難題。
在學院老師陸小鋒的指導下,前後數十位通訊學院同學合作完成了多維視覺手功能康復定量評估系統工程樣機專案,獲得2017年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全國特等獎。他們採用先進的非接觸式、非侵入式、定量化、精準智慧視覺三維建模技術,克服傳統量表的定性及半定量式不足,反映腦卒中患者康復過程中手功能細微的進步。透過與臨床醫生的合作,共同確定十種中風後手功能康復評估標準動作,驗證了與定性量表評估的一致性與信效度。
目前,該專案已在華山醫院、新疆醫科一附院、陝西省康復醫院、靜安區中心醫院、第三康復醫院等多家醫院進行臨床測試入組病人超百例,並獲得上海市醫療器械檢測所的檢驗報告。還獲得了授權發明專利2項,申請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
如今,該模式已向全校甚至全國各高校的工科專業中推廣。學校300多門研究型挑戰性課程均採用該模式,入選國家級“精品線上開放課” 1門,一流本科課程15門。學院創新的教學和產教融合育人模式,還推廣至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江南大學和安徽資訊工程學院等多所高校。
直擊產教融合“痛點”,大學主動“破牆”引入社會資源
產教融合無疑是新工科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途徑,但如何激發更多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辦學的積極性?上海大學通訊與資訊工程學院直擊產教融合“痛點”,由大學主動“破牆”引入社會資源,探索和實踐新工科人才培養創新模式。
不只讓校企合作停留在解決就業
即便有不“繫結”就業的前提,行業企業依然對於與上海大學通訊與資訊工程學院的合作趨之如騖。利用上海大學特色的短學期制,學生透過分散於4個學期、累計1年的企業頂崗實踐,以企業的實際工程專案為牽引,將專業知識學習與工程專案實訓緊密結合。校企深度合作,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透過“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培養流程,有效促進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由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鑄就的基礎,吸引企業向學生提供崗位和實習津貼,形成校企雙向選擇、企業培養過程管理、質量考核與評估等制度,構築合作共贏的長效執行機制。
學院與上海華為、上海移動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常年保持深度合作。比如,7門企業課程建設兼顧企業發展與學生培養的企業課程,開發網路課程,實現優質課程資源的建設與推廣。學院還從企業聘請企業導師,引入企業先進的技術和優質的資源。透過企業激勵退出機制,不斷吸納優秀通訊與大資料企業參與,培養先進通訊產業鏈條上中下游的卓越複合型人才。
打造協同育人產業化學院平臺
翔英學院作為率先採用“一會兩院”新機制的改革先鋒,傾力打造集人才培養與科研一體的共享型協同育人產業化學院平臺,包括校內產業化創新平臺、企業協同育人實踐平臺、書院制跨界人才培養平臺等。
在校內的學科交叉、跨院系多功能實踐平臺,學院重點建設了“網際網路+”實踐平臺叢集。其中,大學生“網際網路+”創新實踐與跟蹤分析平臺,是一套完整的線上虛擬模擬、軟體程式設計、聯合互動的創新實踐與跟蹤分析平臺。目前,已逐步形成全校性創客空間,服務計算機、機械自動化、管理、計算中心等全校18個學院師生,累計20餘萬次。依託該平臺,各專業學生都能夠在多學科教師指導下,協作完成創新專案、學科競賽。全校已有6000餘名學生參與200餘項聯合大作業專案,近2000名學生獲省部級以上學科競賽獎380項。
學院還引入書院制,開闢“翔英書院”第二課堂。校企導師協助學生社團開辦“口袋實驗室”;舉辦創業宣講、創客創新計劃;定期開設國際講壇,展示一流學術成果與未來科技挑戰……每年近百場活動,吸引2000餘名學生參與,提升專業、人文、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等綜合素養。
在多個校企融通、產教融合的綜合實踐基地,包括3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及中國電信等龍頭企業引領的動態企業池。由校企雙導師協同,帶領學生開展實習實踐、產學研活動和創新創業訓練。這裡誕生了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10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58項。
編輯:儲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