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初二學生淼淼要完成的閱讀作業是:“啃”下一部《水滸傳》。“說實話,文字有些難,也不太符合女孩子的閱讀興趣。”眼見女兒淼淼隨意翻了幾頁就把書扔在一邊,媽媽靈機一動,從網上找到了有聲說書《水滸傳》,用另一種方式為孩子打開了閱讀經典名著的路徑。一週之後,對水滸提起興趣的淼淼,開始和父母一起討論書中的人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閱讀方式,00後、10後身為網際網路“原住民”,閱讀媒介也有新變化:除了傳統的紙本閱讀,讀屏、聽書等都成為他們接觸並切近書本、接觸經典的方式。不僅如此,如今,更多的孩子喜歡互動式閱讀——一邊看書,一邊在網上看“彈幕”,瞭解其他同齡人閱讀的感受。
用中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他們完成作為教學任務的“整本書閱讀”,究竟行不行?
書太厚了不想看,怎麼辦?
淼淼的身上有鮮明的00後特質:平時喜歡在B站、抖音上看短影片,輕鬆詼諧的語言、口語化的表達方式,是同學間經常會互相分享的。談到閱讀這件事,很多孩子會脫口而出:他們喜歡聽書,經常在網路上聽各類經過加工過的有聲讀物,在音效的烘托下,故事情節更加突出,彷彿身臨其境。而不少有聲讀物,不僅給孩子讀名著,連對文字內容的解讀也一併“讀”出來了。
對讀《水滸傳》原著,淼淼告訴記者,“書太厚了不想看”,相比之下,一集集的有聲讀物要有趣得多,也更符合他們的語言體系。這似乎也在向老師和家長傳遞一個新資訊——眼下,00後、10後更接受快節奏的短影片、更習慣“快餐式”閱讀,連看電視劇都要“快進”,這與傳統閱讀所倡導的“原汁原味讀大部頭”的方式差異不小。
除了閱讀習慣,還有一線語文教師反映,引導學生們閱讀整本書,也要適當考慮性別差異。比如,有的男生一開始並不太喜歡讀《紅樓夢》,而女生對《水滸傳》不太感冒,要引導學生完成整本書閱讀,領略不同作品文學作品的魅力,確實需要尋求一些新方法。
為了讓高中男生讀《紅樓夢》,語文老師們各顯神通。比如,有的老師就會建議學生先去B站上看《紅樓夢》的影視作品,尤其強調要開“彈幕”。這是因為,網友們總有些“神評論”,會一下子抓住00後們的眼球。比如“寶玉,你飄了”“寶玉,你的求生欲呢?”……這些有趣的彈幕,無形中撬動著中小學生閱讀經典的樂趣。
藉助不同的媒介,以相對輕鬆的方式做“引子”,從而引導更多青少年愛上閱讀,不少語文教師持寬容、肯定的態度。
華東師範大學語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表示,學生獲取閱讀內驅力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透過關注歷史事件來閱讀書籍,或是對某個作家感興趣、進而閱讀他的作品,當然也能透過觀看影視作品達到了解著作的目的。
平日裡,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峰在看文字視覺疲倦後,也會偶爾選擇聽有聲書。在他看來,聽書的過程,有時能感受到比讀文字更生動的東西。但他強調一點:聽書不能代替讀書。“讀書是一種參與,讀書的過程便是參與到作者的創作當中。看文字參與度最高,聽書的參與度相對較少。”
對此,市北中學教科研室副主任、語文教師韓立春也有同感。在他看來,時代在變化,科技在發展,閱讀方式多樣化是正常現象,也是必然現象,應該允許每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因為每一種閱讀方式都有它不可替代的優點。但他同樣提到:無論是紙質書、電子書還是有聲書,前提必須是選擇優質出版社的優質版本,必須是閱讀原著、閱讀整本書,隨意改編的版本不可取;即使是看電視劇,也要選擇忠於原著的經典版本。
談及指導青少年閱讀整本書的情況,不少大學中文系教授和中小學語文教學名師都提及一點:思維品質。
在這些教育工作者看來,整本書閱讀是一種深度閱讀,透過最傳統的文字閱讀,學生的思維能力將得到鍛鍊、想象力將得到釋放;透過讀優秀作品,他們能與作者產生共鳴共情,在精神層面得到豐富的滋養——這些由深度閱讀帶來的獲得感,是讀屏、聽書等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也正因此,語文界存在著另一種聲音:不主張學生用聽音訊、看影片的方式替代讀原著文字。
上海市建平中學副校長、語文特級教師鄭朝暉堅定地表達了他的看法:透過閱讀文字,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在腦海中點滴形成;而看過影視作品後,演員塑造的人物的形象就永遠揮之不去了,堵塞了人物更加豐滿的可能性。
例如,在文學作品中,“西施”這個人物並沒有十分詳盡的容貌描畫,她指向的是“極美”的人物形象。但影視作品中經過演員的演繹,學生們會將“美麗”的概念定位在此。“文學的力量就是不斷豐富內心的力量,而不是用看似華麗的方式,消解閱讀文字的困難。”鄭朝暉說。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師王希明也有同感。他認為,影視作品容易引起對人物的刻板印象,產生先入為主的觀念,不利於書籍的多元解讀。至於社交網站上的彈幕,好處是讀者之間有互動、可以相互啟發,但壞處也顯而易見——往往偏娛樂化,容易讓人分散注意力。“對於嚴肅的名著閱讀來說,還是主張先閱讀文字再看影視作品為宜。”
圖片來源:建平中學語文教師鐘意菁、學生王秋懿拍攝
來源:文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