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諦林 稽核/子揚 校對/知秋
智慧手機已經成為全國消費者的生活必備電子裝置,不可否認的是,手機智慧化程度的不斷提升,會越來越方便消費者的日常生活。
但不容忽視的是,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升級、資訊產業的飛速發展,消費者的個人隱私已經暴露無遺,而智慧手機就是暴露隱私的最大漏洞。
手機APP真在“偷聽”?
近年來,應該有不少消費者都有這樣的經歷:剛跟親朋好友聊完一樣產品或者說需求,開啟手機網購或者外賣軟體後,平臺首頁就會出現相關推薦。
無論聊什麼,手機好像都能夠“聽到”,並且給出反饋。而有所反應的應用軟體,不僅僅侷限於淘寶、美團等,還有瀏覽器、微信朋友圈。
如此細思極恐的現象,讓不少消費者都在擔心,這一切是否有理論依據,手機APP真的會“偷聽”嗎?
11月9日,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國際治理研究院的副院長梁正教授,對相關現象進行了揭秘。
清華教授道出真相
梁正教授表示,“聊什麼推什麼”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資料刻畫出的個人畫像所致。
在移動網際網路大規模普及的情況下,手機APP會利用不同來源的資料,對消費者的個人資料畫像進行精準刻畫。
所以,所謂“聊什麼推什麼”,其實是客觀存在的資料被分析利用後,手機APP針對不同消費者的精準推送。
同時,梁正教授還表示,目前透過分析實時語音資訊來進行商品推送的技術,並不容易實現。
除了梁正教授之外,另外一位出席活動的業內專家——國內知名白帽子公司KEEN公司聯合創始人宋宇昊也給出瞭解答。
宋宇昊表示,從技術層面來講,“偷聽”和容易實現,但以現階段AI發展水平來看,想要在“偷聽”的同時理解、概括人類自然語言,並進行精準推送的技術很難做好。
而且,這種技術的成本很高,所以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精準推薦,主要來源於,基於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的精準推薦廣告能力。
在網際網路上,根本沒有普通消費者可以做到真正的無痕,所有瀏覽記錄都會被網際網路記錄下來甚至會上傳到雲端,以便於有需求的一方刻畫消費者的個人資料畫像。
不過,雖然精準推薦並非“偷聽”所致,但這種現象卻需要引起社會各方的高度重視。
這種類似於“監聽”的技術手段一旦被濫用,將嚴重威脅到所有在網消費者的個人隱私安全。
而且,目前已經出現了不當獲取個人資訊的問題,例如APP索取超出服務範圍之外的資料等等。時至今日,相關部門也對存在上述行為的手機APP進行了處理,且已經在儘快完善相關條例。
兩點建議值得采納
那麼,作為認知有限、技術水平有限的普通消費者,應該如何更好地保護個人隱私?
宋昊宇在節目中給出了兩點建議,一個是從正規的渠道下載手機APP,防止不法分子利用下載通道的漏洞非法收集使用者資料。
第二點則是,最好不要連線不可信的WiFi網路,或者公共場合的WiFi網路。
另外,在筆者看來,消費者自身也需要跟隨時代的腳步,提升數字素養,在利用知識和法律維護個人資訊保安的同時,積極參與到數字治理中,推動新興產業相關條例的完善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