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三皇五帝,有很多種說法,有的說三皇是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還有的說是指伏羲、女媧、神農,以及包括祝融、共工等等,在給你的資料中爸爸想引用《尚書大傳》所寫的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作為三皇。
燧人氏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帶,他的主要功績在於鑽木取火,教人熟食,他是是華夏人工取火的發明者,火對於生存在遠古時期的人民有著重要的作用,火可以禦寒取暖、趨避野獸、讓黑夜變得明亮,將遠古時期人們透過打獵獲得的肉類變成熟食,避免或減少了眾多因生食所造成的疾病,這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這也是為什麼河南商丘被譽為華夏文明發祥地的原因之一。
伏羲氏生於隴西成紀,也就是今天的甘肅天水。有文字記載的出現時代在戰國以後,是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之所以被譽為中華文明的人文始祖,是因為據傳伏羲氏創立了中華文明的龍圖騰、衍八卦、婚姻嫁娶制度、姓氏起源等等。
神農氏生於姜水之岸,就是今天陝西省寶雞市境內,被世人尊稱為“藥王”、“五穀王”、“五穀先帝”、“神農大帝”、"地皇"等,他是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他遍嘗百草,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教人醫療與農耕,掌管醫藥及農業的神祇,能保佑農業收成、人民健康,更被醫館、藥行視為守護神。
傳說中神農氏嘗百草,而知何為五穀,何為草藥,並以此撰寫了人類最早的著作《神農本草經》,神農氏教人種植五穀、豢養家畜,使中國農業社會初步成型,神農氏親嘗百草,瞭解各種植物的藥用價值,再次過程中神農氏幾乎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使得在史前遠古時期中華文明得以儘可能的擺脫疾病困擾,神農氏的出現結束了一個時代,也是之所以各種史料中將神農氏作為上古時代三皇最後一位的原因。
上古傳說中,神農氏為了解除當時人民的疾病的痛苦,帶領部分臣民來到了一片香氣環繞但是虎豹毒蛇盤踞的群山之中,他不畏艱險,說服臣民以解除人民疾病困擾為己任,驅除艱險,架設藤梯攀至群山頂峰,尋得治病救人的良藥以及養育萬千百姓的五穀。等他歸途之時,發現原來架設的藤梯已經落地生根,成長的鬱鬱蔥蔥,這個地方後人稱之為神農架,在今天的湖北省、重慶市境內。
至於五帝,指的是華夏文明處於嬰兒期時的五位傑出的部族領袖。按司馬遷《史記》中所載的五帝是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黃帝是我們華夏文明始祖,少典之子,姓公孫,後改為姬姓,名軒轅。我們現在自稱的炎黃子孫指的就是炎帝與黃帝。在黃帝時期,黃帝部族與炎帝部族戰於阪原,又與蚩尤戰於涿鹿。透過這種部族戰爭與融合逐漸的形成了華夏民族的雛形。在黃帝時期設定了一套行政管理制度,逐漸形成了文字(這對我們民族文化的傳承是至關重要的),馴化動物、養蠶制絲成衣冠、建舟車、建音律還有醫學等等。
顓頊,《史記》中所載是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姬姓。顓頊制曆法,創制九州。所謂曆法是指對一年各個時間段的劃分,在古時對人民的生產、耕種進行指導。九州指的是對我們華夏版圖區域的統籌規劃建制。所謂九州有兗、冀、青、徐、豫、荊、揚、雍、梁。
帝嚳,是黃帝的曾孫,《史記》所載說在帝嚳的時期,“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以此來說明帝嚳作為部族的領袖具備很好的個人道德修養,以“聰以知遠,明以察微”,說明帝嚳具有很好的執政能力。
唐堯,帝嚳之子,名放勳。他管理部族七十年遇到舜,考察培養舜二十年後,唐堯也已經老邁,於是舜得到了部族的管理權。在唐堯管理部族的這段時間裡,也是傳說中的洪水時期,他徵詢四嶽(四個部落的首領)關於治理水患的人選,四嶽舉薦了鯀(人名),而堯認為鯀“負命毀族,不可”,四嶽堅持讓鯀試一試,結果鯀治理水患九年而洪水並未得到徹底的治理。唐堯還制訂曆法,確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時,使每年的農時正確,極大的提升了當時的農業生產水平。據說堯在辦公地點設定了諍諫鼓,在路邊設定了誹謗木,以此來聽取民情。誹謗木是設定在路邊,人民有冤情,有意見便可在誹謗木上,有專門的人定期的記錄下來,進而將民情民意傳遞到管理層。而這種誹謗木隨著時間段推移與社會的發展,其材質與形制都變得越來越繁華,直到後來變成了立在宮門前的華表,起到的也僅僅是象徵和裝飾的作用。所以歷史有時也是愛開玩笑的。
虞舜,姓姚,名重華。《史記》所載,舜從小受父親瞽叟、後母和後母所生的兒子象(人名)的刁難,屢經磨難,仍和善相對,孝敬父母,愛護異母弟弟象,故深得百姓讚譽。成人後,舜在歷山耕田,在雷澤漁獵,在黃河之濱燒製陶器,而他無論在哪個地方生活,總會透過自己的道德人格魅力去感化這裡的人,由此他的名聲也就傳播開來。後來,堯將他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許配給舜,堯老邁後將權力交給舜。舜執政後,任用“八愷”“八元”來治理部族,放逐“四凶”實現了當時部族管理層的整頓。上面所說堯任用鯀治理水患九年而未成,舜接管後任用禹來治水(禹是鯀的兒子),禹改變他父親採用的堵塞法而採用疏導法來治理九州水患,在治水的這段時期裡,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治理了水患。由此禹也獲得了極大的聲威(“四海之內鹹戴大禹之功”)。
三皇五帝時期是屬於上古時期的,當時社會屬於父系氏族社會。我們現在所能瞭解到當時的一些事情,主要是後世的儒家編寫的一些書籍所記載的。並未有當時時代出土的文字記錄(直到商超才出現了出土的文字記錄),儒家思想中的復古、禮制、孝道在其所記錄的上古部落領袖身上有著明顯的體現。將當時的社會視為民風淳樸道德高尚的田園社會,權力的更替是一種基於德行操守的禪讓制。堯年老將權力禪讓給舜,舜又禪讓給禹。
我們的祖先透過自己的智慧創文字,制禮儀,發展農業、畜牧業、原始手工業,養蠶制絲、建設房屋城郭,觀察星象制定曆法,發展醫學,鑿山通河、治理水患等等,而這一切都是在為我們民族的文化與發展奠基。是中華民族這條濤濤長河中最初的源。
因此,我們應該懷著一顆對祖先對歷史敬畏之心去讀史,知道我們的根在哪裡,源於何處。但更要建立一種懷疑、分析、批判的精神,胡適說:“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以這種精神透過史實建立史智。